二、


柬埔寨對我這一輩的人而言,是個陌生的地方。但是在不久前的年代,因為越
戰,那裡是全世界的焦點所在。九零年代的到來,蘇聯、中國、美國等大國在
越南柬埔寨地區的錯綜複雜的利益角逐造成的僵局逐漸得到了化解,這也是由
於現實國際環境下的變遷牽動著其本國的利益使然,最後終於使得柬埔寨漸漸
擺脫內戰的陰影而迎向世界。今日,柬埔寨仍然是個非常落後的國家,而帶領
他們走向世界的,就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吳哥窟。


我翻閱了幾本旅遊的書,多半只簡略提到了吳哥的歷史,這使我感覺到片段零
星。古蹟不可能脫離歷史而存在,否則只會變成一座座呆立的石塊。柬埔寨是
東南亞古國,和整個東南亞的歷史關係密切,因此必須以整個東南亞史整體觀
之。


東南亞地區在遠古舊石器時期即有人類活動的記錄,其考古上的證據就是我們
在中學的世界歷史教科書上都有讀到的爪哇人頭骨化石。如同許多其他區域所
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猿人化石般引致的討論一般,至今仍無法證明這些古老的猿
人和當今在此生活的人種之間的關連性。


東南亞最大的人種是棕色皮膚的馬來族,他們分為兩批,先後在西元前兩千五
百年以及西元前三百年左右遷入。一般咸認為他們是來自於中國的華南地區。
他們帶來了新石器文化。


由地緣觀之,不難推論東南亞地區的民族多由中國、西藏一帶往南方遷徙而來
。其中,吉蔑族(Khmers)約在西元前兩千年左右和其親族猛族(Mons)一同往南
遷徙。猛族順著薩爾溫江遷徙到下緬馬和泰國中部,吉蔑族則順著湄公河遷徙
到今天的柬埔寨地區,並且與原居於此的馬來族混血。他們一直往南繁衍擴散
直到東南亞的東海岸地區,不過,大多集中在柬埔寨與南越地區。這些人即今
日柬埔寨人的祖先。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居住於此的古代的人類慢慢繁衍,並且逐漸發展出特有
的本土文化,包括了耕種技術、灌溉、蓄養牲畜、以及用以航行的簡單天文知
識,以及商業行為。宗教上則已經有祭拜祖先泛靈信仰的習俗產生。


紀元前後,中國和印度分別達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建立起強大的帝國,(中國
是秦漢時期、印度則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兩個文化也開始對東南亞進行大
規模的滲透。然而,中國自古以來的外患都來自北方,內政外交的焦點多放在
北邊,因此,對於南方的注意向來較少。所要求者僅為稱臣納貢。中華文化的
侵蝕多半跟隨著政治上武力的征服,對於東南亞,中華文化的影響甚大但是卻
並不帶有侵略性質的消滅,受影響最深的是越南,其他國家則是追隨著印度文
化的洗禮。


東南亞接受印度文化的原因有幾個:

1.印度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與綜合性,他本身就是個吸收一連串入侵印度次大
陸的民族文化而成的文化。

2.印度文化對於本土文化並沒有排他性,本土文化原有的信仰能夠被保存下來
,而沒有喪失其身分。印度教的神明被供奉在吉蔑族的神廟之中和祖靈一起被
祭祀。存在於印度的國家對東南亞也沒有政治野心。事實上這也是印度文化的
特性之一。

3.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海上貿易往來行為頻繁,因為中國文化屬於大陸文化,
對於海洋一直是退縮保守,因此海線上的文化傳播被印度人搶得先機。

4.印度和東南亞同屬於熱帶海洋氣候,這使得東南亞民族在印度移民的身上看
到了類似的文化基礎,這樣的共同性使文化傳播更為順暢。

5.統治階級爲了統治上的需要。



第五點是咸認為最為重要的因素。婆羅門扮演的是知識者的角色,在這片區域
上壟斷著神聖的傳統、宗教的儀式的知識。而國王們邀請婆羅門擔任祭司之後
,透過種種儀式與祭祀,強調國王的神聖性質,因而提高了君王在臣民心中的
威望與權赫,進而達到其統治臣民的政治目的。


農業技術的進展導致農產豐收而有剩餘,航海技術的發展則使得這些剩餘的豐
收得以進行海上貿易。這些農產豐盛、又鄰近港口之處自然就會有人口聚集。
政治即為管理眾人之事,有了政治活動之後,國家之組織便會形成。





柬埔寨的洞里薩湖附近到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地區,即是由於農業的繁榮而導
致了國家的興起。這個地區的農業支撐了扶南,以及消滅扶南取而代之的真臘
帝國的經濟。


(待續)

10/14/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