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坐在巴孔廟神殿下,聽導遊小陳述說智慧神迦內薩Ganesa的故事


印度教筆記 1


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印歐語系的亞利安民族入侵今天的印度地區,創造了
亞利安文化。但是在這之前,原本居住在印度地區的土著民族的文化並沒有完
全消失,而是融合到亞利安人的文化之中,並且流傳到後世。其中包括了對陽
具、牛、蛇的崇拜。


對於自然的敬畏與尊敬,進而神格化加以崇拜,是所有古文明宗教的進程。隨
著人群聚集繁衍,社會結構逐漸複雜之後,除了自然神之外,社會神也逐漸加
入了神明的行列之中。社會神通常包括了部落神、行業神,或者因為人與人之
間越來越複雜的關係而投射出的神:愛神、戰神等等。


這時候的神話世界便越來越複雜了起來,而其中部落神的神話裡也可以窺見上
古社會的歷史,神明之間的爭鬥或許反映了早期不同部落之間的爭戰,神話的
融合則說明了不同部落之間因為征服、結盟而產生的同化。


在《吠陀經》中可以窺見這個時代的風貌。


吠陀是知識的意思,是亞利安人的聖典。並非一時一地一人寫成,而是這段漫
長的時期裡逐漸完成的。來自於亞利安人對於自然的歌頌與讚美、尊敬以及懼
怕。最早完成的是Rgveda《梨俱吠陀》,當中記載了對早期的自然神們的頌歌
、導文、祭文、咒語等等。後來又陸續出現了Samaveda《裟摩吠陀》、
Yajjurveda《耶柔吠陀》以及Atharva《阿達婆吠陀》。到了這幾部吠陀書時,
隨著亞利安人由印度河流域慢慢往恆河流域征服,社會組織越來越複雜,所崇
拜祭祀的神明行列逐漸加入了許多的社會神。這四部書稱為四吠陀書,或者吠
陀本集。是印歐語系民族最古老的文學遺產,當中已經包含了許多神話。雖然
不是很有系統,整個體系也不甚完整,但是已經是研究上古社會的珍貴史料。
印度人的世界觀此時也慢慢的形成。


宇宙可以分為天、地、空三界,是眾神們活動的舞台。包括了雷神因陀羅Indra
、水神/律法神弗羅那Varuna、太陽神Surya、火神阿耆尼Agni、閻王Yama等
等。有幾個地方需要特別注意,這也是我在一開始之所以弄的很亂的原因:


1. 在這個時期,包括之後的歷史,神的角色是會隨著歷史在變化的。文化是活
的,隨著信仰體系的發展,有的神原本可能只是單純的自然現象的神格化,後
來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其他特質被尊崇。如台灣的關聖帝君,最開始是因為其忠
義精神而立祠,演變到今日關公廟簡直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求。如閻摩Yama,
在《梨俱吠陀》中他是第一個亡者,他發現了通往天堂的死者之路,因此成了
「那個」天堂的統治者,(這時「天堂」並沒有特定化,因陀羅Indra居住的地
方也被描述成一個美好的「天堂」)但是演變到後來,閻摩所掌管的地方不是
天堂而是生前有犯錯的人前往的地獄。

2. 神話反應了上古時代的部落史,如因陀羅有可能是印歐民族遠古時代的一個
部落領袖,在波斯神話中有名字發音相近的對應的神。這時的許多神也可以在
其他印歐語系民族的神話(如中亞的波斯神話)裡找到對應。

3. 這時的神話系統很複雜,因為非一時一地一部落的神話,而是融合了許多部
族,包括了亞利安人、印度土著民族的神話於於其中。有的神話是移植了別的
神話而來,移植時將原本部落對應屬性的神明更換其中。有的神話則是把故事
架構借來,融合幾個自己的神話情節於其中。因此許多神明具有多重屬性,或
者不同的神明但是屬性重複;世界觀、對於宇宙的起源的創世神話也有很多不
同的故事。

4.神的地位隨著人的歷史也會有所變化。


第三點是使人在接觸印度神話時頭腦混亂的最大原因。然而,雖然神明如此眾
多,印度人卻很能包容不同的神明在他們的精神之中。指涉太陽神的神明同時
有好幾位,而印度人會根據自己的家族、部落、習慣而選擇一位來崇拜,同時
不否認其他的太陽神。


關於第四點,可以因陀羅和弗羅那這兩個吠陀時代最受崇敬的神為例子。因陀
羅的屬性是雷,作為令人懼怕的大雨、暴風和閃電之神格,對因陀羅的崇拜反
應了早期古代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弗羅那的屬性不明,但跟水有關,屬於水神
、海神,也是律法之神。當人類社會漸趨複雜之後,律法的遵守、承諾的履行
、以及對於說謊者的懲罰是維繫社會的重要準則,因此對弗羅那Varuna的崇敬
便說明了律法在當時的社會型態的地位之抬升。


到了婆羅門教時期,種性制度已經形成,因陀羅在《往事書》中被認為有破壞
種性制度的可能,因此地位迅速跌落,和吠陀時代不可相比。


《梨俱吠陀》之後,陸續產生了Brahmana《梵書》(或者稱為婆羅門書、淨行
書),這是對於吠陀本集的解釋,說明祭祀的規則,已經涉及到一些哲學問題;
Aranyaka《森林書》也是在解釋吠陀,但主要是揭示祭祀背後的神祕含意,
討論哲學問題的比重漸多。到了Upanisad《奧義書》,則是大量的討論哲學
思辯,這時的印度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奧義書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哲學家、不同
的派別對於吠陀背後的終極意義的哲學探討,是印度唯心論哲學和唯物論哲學
的泉源,也是世界哲學史上的經典。也影響了後世哲學家,包括十九世紀的叔
本華。


10/30/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