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筆記 2


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是印度思想逐漸成熟完備的過程,同時也是印
度亞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往東擴展到恆河流域的歷史進程。在這段過程中,印
度的哲學思想體系逐漸發展趨於完整直至百花齊放各家爭鳴,同時也是印度社
會制度形成的時期。


在爭戰的過程中,戰敗的印度土著民族和征服者的亞利安人的階級逐漸被區分
,進而演變成印度的種性制度,分別是婆羅門Brahmana、剎帝立Ksatriya、吠
捨Vaisya,以及首陀羅Sudra。前三個是印度亞利安人,最後一個首陀羅即為被
征服的印度土著民族。


《梨俱吠陀》昭示了祭祀在印度文化中的重要性,記載了祭文、導歌、咒語等
等,到了《梵書》,已經開始產生了祭祀萬能的概念,印度人開始認為祭祀是
萬能的,咒語是可以支配萬物的,《梵書》針對各種儀式都有詳細嚴格的規範
,並且賦予其意義。這個時候,婆羅門因為有掌控這些祭祀的解釋權而地位逐
漸提高,成為社會的權威族群。而婆羅門對於祭祀的解釋所依據的吠陀文獻,
被認為是天啟文獻,意即,關於這些祭祀儀式之記載,並非人類創造了它們,
而是它們原本就存在,人類只是發現了它們,就像牛頓即使沒有推導出萬有引
力的描述公式,萬有引力依然存在於宇宙之中。


印度人的宇宙創世論和哲學觀也在吠陀時期逐漸發展成熟。


在《梨俱吠陀》的後期,人民的信仰逐漸由多神信仰往一神信仰過渡。這時
的幾首詩歌也表示了當時的人對於宇宙起源的探索,《梨俱吠陀》中記載的
幾首詩歌:「生主歌」、「祈禱主歌」、「造物者歌」、「原人歌」、「無
有歌」等等,當中涉及的創世神話都不同,甚至還彼此矛盾。從《梨俱吠陀
》到《梵書》,就是學者針對這些神話不斷的進行深邃的思索,最後慢慢的
演化出一套完整的宇宙創世論的過程。


幾個主要神的地位逐漸被提高,成為具有創造神地位的最高神祇:
生主 Prajapatya
祈禱主Brahmanaspati
造物主Visvakarman
原人Purusa

創造神的演化說明了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觀念。從《梨俱吠陀》到《梵書》,祭
祀萬能的觀念逐漸形成,人們相信咒語有控制世界萬物的神祕力量,因此,在
《梨俱吠陀》神話中,精通咒語、頌辭、以及禮儀,是祭祀之主的Brhahmanspati
(祈禱主)便取代了原本的Prajapati(生主)而為萬物之根源,宇宙的創造者。在祈
禱主的地位抬升之後,繼續發展下去的就是對「梵」Brahma的崇敬的形成。

原本,「梵」指的是吠陀的讚歌、祭詞、咒語等等。而隨著祭祀萬能的思想深
植人心之後,「梵」於是被認為是宇宙力量的根源,是生主的創造物,但是演
變到後來,梵逐漸變成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原理,並不具備人格,生
主反而變成說只是依托在這個原理之上而產生的存在。原本《梨俱吠陀》中的
原人歌裡所提到的原人Purasha被重新視做「梵」的異名。原人的理論也被視
做後來了「梵我合一」理論的雛形。梵的理論統合了一切,梵是宇宙的本質,
宇宙的根源,吠陀書中提到的不同的創世神話、以及宇宙創造神,到了梵的理
論出現之後,全都被視為是梵在各種不同地方的體現。於是,印度人的宗教逐
漸由多神,逐漸轉變成對「梵」的唯一崇拜。「梵」是知識的泉源,知識的具
體形式是吠陀文獻。


梵的崇拜其實也帶有婆羅門政治上的目的。


因為四大種性中的剎帝利階級是王國的統制者,在奴隸制國家形成的這段時期
,婆羅門壟斷了對吠陀的解釋,婆羅門們爲了鞏固自己種性的神聖性,將梵作
為最高之神,而祭神的人,也就是婆羅門,應當受到和神一樣的崇敬。這將鞏
固婆羅門在奴隸制社會上的地位,以使社會穩定。


在原人的創世神話中,他的口變成了婆羅門,兩手變成剎帝利,兩腿變成吠舍
,兩腳成為首陀羅,這被用以解釋成種性制度的起源,事實上這樣的神話以及
解釋也有鞏固奴隸制社會階層存在的目的。


再者,隨著亞利安人往東方拓展,作為王國統治者的剎帝利種性開始挑戰婆羅
門的意識形態的專斷,他們覺得婆羅門對吠陀並不了解透徹,因此不承認婆羅
門對於吠陀解釋的絕對權。這是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性之間的意識形
態領導權的鬥爭。面對剎帝利的挑戰,婆羅門們於是不斷的對吠陀經作深沉的
論辯與思考,對於吠陀奧義之探索,是印度唯心論證思想以及唯物哲學思想的
泉源,他們對於從吠陀而產生的宇宙觀和哲學觀於是越來越完整與成熟,到了
「梵我合一」的概念產生之後,對於剎帝利的質疑也有了更為完整的論述。
這些經典今天看來實在是古代文明結晶中的結晶。


到這裡為止可以做一點簡單的整理:

1.《梨俱吠陀》中有不同的創世神話以及創造神,尚具備早期的多神信仰色彩。

2.基於政治上的目的,鞏固婆羅門的神聖性,以及早期的婆羅門學者對於宇宙
觀、哲學體系的進化以及完整,形成了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吠陀天啟三個
綱領。

3.承上,多神信仰於是逐漸演化成對「梵」之最高崇拜的一神信仰。可以將吠
陀文獻中的哲學體系全部一以貫之。哲學體系達到完整圓融。

4.整個流程總結如下:


哲學體系的演化:
→多神信仰
→一神信仰
→各種創造神神話的出現,代表了對於宇宙起源的不同概念
→逐漸統合出一成熟完整的,對於最高神「梵」的崇拜,而且將梨俱吠陀中看
似不同且矛盾的創世觀全部整合起來。


最高神的演化如下:
生主→祈禱主→祈禱時之咒語,頌辭→「梵」


這個流程除了是人類探索宇宙本質的哲學思辯之外,也帶有政治上的目的,為
的是鞏固上位者的統治位階。


至此,已經可以看出婆羅門教起源的脈絡:

(1)祈禱主Brahmanspati (pati具有神格的意涵)

(2)祭祀萬能;對祈禱、頌辭的崇敬提升
→對Brahma「梵」的尊崇,「Brahma」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有「儀式之力」,
「宇宙本質」的意涵

(3)承(2),於是Brahmana「梵書」形成

(4)梵的擁護者,祭祀時的主導者,應該要得到和「梵」等同的尊崇
→於是作為種性之Brahman階級形成。(brahmana)

(1)到(4)是彼此相關、相輔相成的。


10/31/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