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Indravarman I 建造完作為國家寺廟的巴孔寺之後,緊接著將重點放在首都的
水利建設。如前文提到的,柬埔寨地區的雨季乾季很明顯,固然雨季帶來了豐
富的農漁獲,然而,對於人口持續擴張的帝國而言,如何開發新的水源成為統
治者的一大課題。


他引暹粒河的水築成一個長三千八百公尺,寬八百公尺的大型蓄水庫,開挖水
池製造出來的廢土則置放在這個人工湖的中央,形成一個小島,並在小島上建
立寺廟。這就是洛雷寺Lolei的由來。Lolei可能是從首都Hariharalaya這個名字
口誤而來。當時Indravarman I還來不及完成這個工程就過世了,是由他的兒子
Yasovarman I接續完成。原本的建築還包括了磚塔作成的圍牆,四個入口皆有
瞿布羅,今天已經看不到任何遺跡,水池更是早已乾枯。


洛雷寺的建築年代以及風格和比列科寺以及巴孔寺相近,包括了以紅磚築成塔
的,門楣上有灰泥塑成的精美雕塑,門的兩旁有壁龕,前方的是璧龕是男性的
門神Dvarapalas,後方的則是女性的devata。


 
通常作為男性門神Dvarapala



女性的門神Devatas。Devatas通常指的是一群比較次級的神的集合,或是精靈
,如森林裡的精靈、村莊守護神、以及豐收之神等等。



不知道這個是哪一個神。


羅洛斯遺址的三座建築的彫刻被歸類在比列科風格,最代表性的就是門楣上用
灰泥作成的雕刻。作為主角的神放在中間之後,向左右兩邊對稱發展。圖案多
半是雕成複雜的捲帶狀,卻還能保持左右對稱,而且將許多小神像融入捲帶狀
的彫刻之中,這樣的工筆顯然說明了此時彫刻的技術已經到達很高的水平。


雕刻形式最主要的就是門楣上的雕塑:
雕刻以作為門神的Kala為主體,向兩旁吐出花環。由花環往外延伸捲曲許多捲
帶,組成豐富的構圖,往兩側延伸且對稱。
(注:在失落的都城-吳哥 (八)中,我誤將門楣雕刻的Kala認為是Makara,目前已經修改。)




建築的風格上,則是在格局上,演變出「廟山」之格局;格局中的建築群中,
首度出現了瞿布羅、藏經閣;塔上的物件,則出現了以dvarapalas以及devatas
的璧龕;在材料方面則紅磚為主,搭配灰泥來做雕塑,開始嘗試使用灰泥。


(待續)


11/03/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