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三角門楣之上可以看到邊邊的地方雕成很複雜的片片葉狀,兩旁有naga。三
角門楣的雕刻描述的是偉大史詩《羅摩衍那》裡的一段故事。


十七、


《羅摩衍那》(Romayama)和另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並
稱為印度兩大史詩,成書大約在西元前兩百年到三百年,約是印度教逐漸興起
之時。《羅摩衍那》敘述的是王子羅摩(Rama)和羅剎(Raksasa[註]
之王羅波那(Ravana)對抗,救回妻子悉多,重回拘薩羅國(Kosala)登基的
故事。這兩部史詩對印度文化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羅摩衍那》第二章到
第六章是原作,作者是蟻垤(Valmiki)。第一章和第一章可能是後來添加的,
添加的部份中,將羅摩描述為毗濕奴的化身之一。而在另一部史詩《摩訶婆羅
多》中羅摩也有出現。


如同希臘的荷馬史詩一樣,羅摩衍那的故事原型並非出於一時一地,而是在漫
長歷史之中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在民間流傳,直到了蟻垤將之整理記錄,使之成
為一系統化的文學作品。因為羅摩的故事,在《梨倨吠陀》、《梵書》、《奧
義書》中已經有所記載。後來隨著三大主神地位的提升,後來添加的部份便將
羅摩賦予毗濕奴化身的地位,這也再次說明了印度歷史的流變。


印度文化傳播到東南亞之後,《羅摩衍那》自然也隨之傳入,泰國的《拉瑪堅
》以及雲南傣族《蘭嘎西賀》這兩部史詩都是以《羅摩衍那》為藍本寫成的。
我們熟知的《西遊記》,當中的孫悟空也被一些學者認為其原型來自《羅摩衍
那》裡的神猴哈奴曼。


第四章《猴王國書》中,羅摩在尋找悉多時,遇見了哈奴曼,原來悉多被羅波
那擄走,駕著空中馬車飛走,悉多情急之下看見一座山頭上好像有人影,於是
把她的圍巾包上髮簪丟下,大喊:「幫我交給羅摩!我是悉多!」,這些人影
原來都是猴子,當中的哈奴曼撿到之後,便在此處等待是否有人會來尋找悉多



哈奴曼帶著羅摩引見了猴國Vanara的國王蘇梨(Sugriva)。羅摩和蘇梨達成
了協議:羅摩幫助蘇梨回國,蘇梨就幫助羅摩救出悉多。蘇梨於是緩緩說出自
己的故事。


猴國原來的國王是蘇梨的哥哥婆梨(Valin),他是一個勇敢的戰士,羅剎王
羅波那都曾經是他的手下敗將。有一次,他們一同追趕妖魔,婆梨追進了一個
山洞,而蘇梨在洞口守候,等待了一年過去,婆梨還沒有出來,直到有一天,
洞裡傳來驚天動地的喊叫,蘇梨以為哥哥死了,就搬了一塊大石頭把洞口堵住
,回國登基為王。


然而婆梨並沒有死,當他好不容易脫身回來之後,他以為蘇梨背棄了他,並且
將他關到洞穴裡,篡奪了他的王位,婆梨憤怒的驅逐了蘇梨,並奪走他的妻子



婆梨和羅摩回到猴國之後,婆梨一見到蘇梨之後,盛怒的他便要置蘇梨於死,
儘管蘇梨苦苦的跪下哀求,想要解釋,婆梨將蘇梨打的全身都是血,一旁的羅
摩不斷高喊,希望婆梨冷靜下來,但是婆梨全身已經被憤怒復仇的火燄包圍,
無法聽見任何的規勸,他喊:「拘薩羅國的王子正直而勇敢,此時竟然和這個
奸賊同流合污。」


蘇梨就快要被婆梨殺死了,在此命懸一髮之間,羅摩情急之下,彎弓射箭,一
箭射穿了婆梨的心臟,才終於讓婆梨鬆開他緊掐著蘇梨的雙手,蘇梨逃過了一
劫。羅摩趕緊衝上前去扶起了婆梨,婆梨睜開雙眼,氣若遊絲的說:「我以為
拘薩羅國的王子是個光明磊落的人,沒想到竟然也會幹暗箭傷人的事。」羅摩
無言以對,淚流滿面。而蘇梨厚葬了婆梨之後,便重新登上了王位,接掌了這
個國家的統治權。


這是個令人悲傷的故事。雖然我沒有看過任何《羅摩衍那》的戲劇作品,但是
這個原型卻可以在許多地方看到痕跡。對於羅摩而言,他和蘇梨的承諾在先,
?了救回妻子悉多,他必須要完成這個協議。婆梨和蘇梨之間的故事,很難看
出真正的對錯,甚至也不排除蘇梨的確是有私心,想要篡奪王位的可能。但也
可能是在蘇梨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在漫長的等待不安之中所下的不完美的決定
。洞穴中傳來的嘶吼,對於已經不安的他而言,也許將他打了心全亂了。而蘇
梨的憤怒之不可遏抑,或許也是無可厚非,在黑暗洞穴中獨自奮戰,最終得到
勝利,之後,那份喜悅維持了不久就被澆熄,而且是被自己的手足所背棄。儘
管後來在羅摩的陪伴下,婆梨仍然無法壓制他的怒火。


最終含著憤恨而死的婆梨,對羅摩說的話,假使是以戲劇呈現的話,想必是令
許多人動容的吧。他帶著對羅摩的誤解而死,帶著憤怒而死,那份被背叛、遺
棄的心情終於無法化解;對羅摩而言,他看著懷裡的蘇梨死去,他再無任何辯
解的機會,雖然在那緊急的當下他必須如此,但他暗箭傷人殺了蘇梨卻是事實
,看著他人恨著自己而死,這真是世界上莫大的悲劇。


這個情節當中的三人,沒有一個是完美的,每個人或許都犯了一些錯,但卻又
都不是全然的惡。故事情節本身昭示了人物的性格,這些性格放在事件當中突
顯出彼此的矛盾,戲劇衝突於是產生了情感波動,使人在讀畢之後,掩卷沉思



註:有些神話敘述羅剎族是從梵天的腳誕生出來的。前文提到過,以遊記第十
三篇說明過的阿修羅為例,原本都是從梵天生出後裔,但是慢慢的阿修羅被用
來形容和以因陀羅為首的Adityas為敵的Datiyas。羅剎也是類似的的情況,只
是和阿修羅不同的是,阿修羅被用來描述那些和提婆為敵的「族群」,羅剎則
不只和神為敵,也和人類為敵。


提婆Deva可以說是印度教中的「神」,但如此一來阿修羅就會很難去定義,因
為基本上他們也是「神」,只是「神」這個字通常被用在正面的地方,因此如
果直接把Deva用神來概稱,容易有所偏差,許多地方是用神靈、或是直接用提
婆來稱呼。


(待續)


11/25/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