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絲的最後一幕


詭絲是我們需要的電影。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把故事好好講清楚,講的好聽、動人,讓人想繼續往下看的
作品。當電影散場之後,大家可以直接的對電影作感想心得的討論,而不是面
色凝重沉默不語若有所思似懂非懂言不及義。


詭絲的最後一段戲可以看到整部電影的價值。


(以下牽涉到電影劇情)


最後一段戲是,張震飾演的起東回到家後,看見母親的形體坐在沙發上不發一
語。起東於是明白了什麼,神色黯然。直到天亮,母親站起身來,走到廚房,
將一顆雞蛋放進鍋子裡煮。後方的起東看見母親的這個動作,悲傷的掉下眼淚
。另一方面,江口洋介飾演的橋本則死於花海之中。


整部電影在這一段作了很好的總結。也昭示了整部電影雖然有驚悚的成分,但
是終究還是回到人性上。當這一幕使觀眾動容時,也代表了導演的成功:首先
是他把故事講的清楚,使觀眾從電影累積了足夠的訊息得以解讀這段戲;第二
是他把主角的情感刻畫的夠深,使這一幕有他的情感力道。


人死了之後,靈魂也是能量的一種,能量終究是會消散的,至於為什麼會有鬼
呢?因為他們在死前有很深的執念。電影的最後一幕,導演並沒有讓起東的母
親很顯眼,觀眾甚至還要思索一下才發現,原來這是起東的母親。雖然前面其
他鬼的豋場是帶著驚悚的成分的,但鬼的最後一次出場卻是這種方式,再次昭
示了導演其實是要用驚悚包裝一個關於人性牽絆的故事。當我們認出那是起東
的母親之後,我們跟起東一樣,明白了母親手術失敗死亡的事實。由於前面有
提到,人死亡之後會依照慣性作日常的事情,如他們追查的那位孩童,每天固
定的去搭車上學。而電影在前面也交代了起東母親癲癇發作的那天,正習慣性
的煮蛋做早餐的情節。另外一位配角蘇原死亡時,駭人的一幕是她的靈魂和軀
殼「脫格」的一幕,表示人剛死亡時,靈魂能量的消散。


這些要素,都使觀眾在看到最後一幕之前有了充足的準備,使這一幕呈現的自
然而有說服力。


第二,電影的開頭,起東被橋本找來加入這個團隊時,橋本因為了拉攏起東加
入,而提到了起東讓母親保持昏迷不死狀態的事情,導演用起東的憤怒交代了
他對於死亡的敏感與禁忌。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這時起東是把橋本的柺杖踢
掉,讓他摔倒。兩個對於死亡都有著內心糾葛的人,橋本提起起東的母親,觸
犯到他們母子之親情之愛,起東則是羞辱橋本的殘缺,觸犯其自卑之憤恨。於
是這兩個人接下來的行動都是在追尋內心對於生死愛恨的解答。這其中的情感
的清晰流程,這是導演第二個成功的地方。另一方面,死亡的橋本卻沒有出現
不滅的靈魂,也是兩人在分道揚鑣之後,經歷一些情節之後得到不同的答案之
後,導演的結語:靈魂不滅(變成鬼魂)的力量其實是愛,不是恨。


因此,結合這兩個成功,電影的最後一幕變的有力道,有說服力。而且合情合
理,不會做作失真。


深入分析還可以找出許多巧思,但是這樣似乎是誤入歧途。因為這部作品的最
大優點就是不去追求曲高和寡,而是讓作品回歸到普羅大眾。我認為這是當前
台灣電影最需要也最欠缺的。



附註:


1.
詭絲還是一部要恐懼有恐懼的電影,他抓到一個可能是生長在台灣文化的我們
會感到恐懼的要素:「不要看你的左邊(後面),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絕對不
要轉頭!」這個「絕對不要轉(回)頭」的概念的使用,至少我是有被挫到。
以前看的很多民間鬼故事都是這款的。


2.演員的對白不錯,講華語時不會變的很奇怪,但是我不滿的是有些刻版印象
還是在裡面。裡面出現過兩次台語,一次是公車問獎罵人,一次是麵店老闆,
台詞都是比較粗俗的。我認為,依照這部電影的市場考量和拍攝地點等等,普
通話、日語、台語、三者之間的比例,日語要再少一點,台語在多一點,臺語
的台詞再好一點。這一點是我個人的私心要求。



12/23/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