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意識形態是非常鮮明毫不保留的,這樣的電影是否能稱為「紀錄片
」因此引起了爭議,招致批評。不過,我並不算厭惡他這樣的做法。大概是因為
我早就知道這部電影的意識形態,先打過預防針了吧。


他比較像是論說文,先點出問題:什麼原因讓美國槍枝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然
後提出假設,接著就藉由不同人的訪談、一些數據,來支持他的論點。


自然的,這提供了作者非常大的空間操弄資訊,他有完全的自由提供不對稱的資
訊遂行其意圖說服觀眾的論點:美國人以恐懼之大纛放任其偏見、暴力的訴求不
斷實行。而這恐怕就是名為「紀錄片」所不能接受的。


不過,既然導演的動機如此明顯也毫不掩飾,就採用他為自己採取的角度出發來
看這部電影,我並不算討厭這部電影。就好像有一個人試圖說服你一些他的論點
,而他舉的例子,講話的方式,還算調理清楚,表達能力不錯,而不是用些非理
性的、過分挑弄情緒的(這部電影畢竟也有煽情之處),那麼,不管是否最終認
同他的觀點,至少這個人用的方式不會讓你厭惡。我想這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感
覺吧。另一方面,可能是他擺明要戳破某些人幻想中的美好,這樣的犀利,在情
感面上,我覺得小認同吧。


不過,電影中呈現的某些地方,也是讓我看到老美之中部分的人,也是跟台灣有
拼。多看看外國的事情總是好的,就會發現,激動派的非理性的大聲嚷嚷不講道
理的人,果然是到處都有。


如:
槍擊案發生之後,全美各地過分誇張的對於任何疑似潛在危機的人的過分措施;
對於瑪莉蓮曼森樂團的群起攻之(對照反對該樂團的人的發言和曼森本人的訪談
明顯看出,曼森的思路清晰,對事情的分析有條有理);全國步槍協會故意選擇
在發生槍擊事件的小鎮舉行大會(很機車)



05/24/2007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