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索拉力星(史蒂芬索德柏版)


類似的題材,並不算首創。星野之宣的作品二零零一夜物語之中,第十二夜《
陌生人的太空船》,敘述的就是擁有一極巨大隕石坑海洋的行星「普利亞」,
人類在此原始海洋進行生命創造的科學實驗,而這個行星具有意識,因為人類
的到來而產生許多的疑惑,開始尋找自我的存在意義。星野之宣使用了許多蓋
亞神話的隱喻(如科學家進行的實驗試圖解開生命誕生之謎),而普利亞看到
了人類私慾的醜惡,也看到了人類純粹的情感,因而將他的生命分成無數個生
命,於是生命就從那原始海洋中誕生。


《索拉力星》在一九七二年即由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拍攝過,表列已久,還沒
有看過,於是先看了二零零二年史蒂芬索德柏的版本。


《索拉力星》的劇本顯然並不是意圖敘述一個故事,而是一個充滿哲學思辯的
電影。只是在史蒂芬索德柏版的電影中,儘管導演在控制自己所牽涉到的題目
上掌握的非常好,沒有讓焦點散亂,但是這對於這樣的劇本來講,僅僅聚焦在
愛情上,是有點糟蹋這個劇本的。


我並不會覺得這是不好看的電影,因為導演在技巧上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
。導演選擇讓電影的焦點集中在喬治克隆尼飾演的克里斯與妻子的記憶這條線
,他也很優異控制著不讓電影的觸角往他處延伸,而在整體電影的氛圍上,也
成功的營造了一個極度封閉、恍惚、虛幻的環境。只是那些偶爾看到的原始劇
本的野心(我猜),那些往哲學、神學延伸的觸角,沒有看到更進一步的思辯
,不免感到有點可惜。


(以下牽涉電影劇情)

比方說,有場戲是克里斯和朋友的飯局,席間,克里斯以及朋友們和其妻有理
念上的衝突,他們是無神論者,並不同意有超然生物之上的意識,比方說上帝
的存在。芮雅離席,並且感覺到不悅。而克里斯到了環繞索拉力星的太空站上
號之後,當晚也體驗到了發生在這裡的怪異事件:她死去的亡妻的出現。


她帶著克里斯的記憶中正確無誤的芮雅的記憶出現,而且會不斷重生。她其實
是因為索拉力星的影響而產生的生命體(?)非常明顯的,她即使擁有關於芮
雅的記憶,但是卻也非常困惑,因為她並無經驗過那些記憶事件的感覺。從她
的困惑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索拉力星,這個具有意識的行星生命體,因為人類
的到來,而啟動的自我意識探索,她先是以個人痛苦記憶的化身出場,接著面
臨了自己存在的困惑。首先,芮雅的出現首先衝突到的就是克里斯在那場飯局
所表示的。在他眼前出現的亡妻,顯然是因為索拉力星而產生的個體,而這個
個體的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換個宗教的方式講就是,在人類尚未意識到自己
之所以為人之前,上帝就已經存在了。這個劇情本身的安排就是非常巧妙的哲
學思辨的切入點,只是史蒂芬索德柏並未讓這個觸角繼續延伸到更深的地步。


克里斯表達了要將這個生命體帶回地球的意圖,而另一成員女科學家高登則力
勸他保持理性,因為他的妻子早就已經死了。

Chris: She is alive.
Gordon: She is not human!
Try to understand that if you can understand anything!
Your Wife is DEAD

當這個芮雅反問克里斯;「但我是否真的是芮雅?」時,克里斯回答:「我再
也不知道了。」


由科學家來反駁克里斯的「經驗」,在他眼前的芮雅「不是真的」。表面上,
經驗主義者否定了克里斯,克里斯儘管從之前的言談中可以推論他也是信奉經
驗主義,信奉科學的,但是眼前這個,索拉力星從他的記憶中複製出來的亡妻
,所帶給他的經驗卻是不爭的真實,她是活生生的。背後卻又其實看的出其實
克里斯只是選擇相信眼前的芮雅的真實,而出於情感上的選擇相信,正將他推
往他原本不認同的先驗哲學之中。


在我們認知裡,認可的個體的本質,是否就是建立在我們對他的記憶之上?因為
這些記憶而造出了芮雅,而這個芮雅在克里斯的認知上,和那個間接因為克里斯
而死的芮雅其實並無不同,儘管他們是不同的兩個個體。因此只要克里斯讓這個
芮雅不死,也就等於是覆蓋了原本芮雅之死的記憶,而繼續存在。存在先於本質
,只要個體存在被確立,克里斯意圖再造他的亡妻時,索拉力星創造出的芮雅卻
也體認到自己的本質不該建立在克里斯的認知之上,她必須要繼續尋找她自己,
她的本質,那她的自我才真正的被建立。


這樣的存在主義思辨,是出於索拉力星這樣的故事才得以架構,對於隱含在科幻
之中的哲學探討,也就是科幻這個類型的一大可揮灑的空間,也就是科幻之所以
迷人的重要元素。

(牽涉劇情的部份到此結束)


固然,我們觀看電影之中,導演運用剪接製造那個時空停滯,記憶與現實界線
模糊的封閉空間,那樣營造的迷離是一個吸引人之處,但卻又並非科幻這個類
型所才特有。索拉力星這樣的故事,能夠走到什麽樣的深度,能夠藉由這個想
像出的劇本引發出哪些思考,其實是有非常非常大的空間的。絕非僅僅只是方
才簡單提到的點而已。因此,史蒂芬索德柏版的索拉力星,便成為一個在迷離
幻境亦夢亦真的科幻營造上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深度略嫌不足的電影。不
過,反而更激起對於塔可夫斯基版的觀賞慾望。


06/10/2007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