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八、


去年的旅遊日誌寫了一半,就沒有下文了,除了越接近年底,工作越多,以致
於沒有繼續把照片整理下去之外,下筆時的靈感與熱力隨著時間的減退也是原
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日誌的內容隨著一點一滴的累積漸多之後,也面臨了對
於日誌內容的取向的問題。現在回過頭上網查詢,吳哥建築的資料比去年豐富
很多,去年我參考的資料最主要是來自攝影師Michael Freeman和學者Claude
Jacques兩人合著的《Ancient Angkor》,這本書寫的非常的詳盡,關於各個寺
廟的歷史、格局、用材、形式等等,我認為是對吳哥旅遊者最好的一本書,只
是去年台灣沒有出版,只能網購原文書。關於歷史的部份,因為學者對於柬埔
寨古代歷史正好就是來自吳哥寺廟裡的碑文,所以要再找其他的資料來對照的
話,就必須要看東南亞史的書才能補足。而在這些建築的背後的吳哥文化,和
歷史一樣,吳哥建築本身就是學者研究的對象,如果要再找其他的資料來補完
的話,就必須要參考印度教歷史了。


建築、歷史、文化這三者當中,建築的部份,這一年來,維基百科上關於吳哥
的資料已經添上非常詳盡的資料,前面提到的《Ancient Angkor》,今年也推
出了中文翻譯版,原本日誌會不斷的去寫建築的部份,是因為這都是我希望在
閱讀之後,能夠加以整理,使資訊轉變成知識,只是知識再整理成文字的過程
蠻累的,因此工作一忙就持續不下去了,再者,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越來越完備
,我認為我整理的東西未必比他們好,因此,剩下的內容,還是不要班門弄斧
的好。


塔高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未完成,不知何故,它並沒有建造完成就停工
了,而只留下了許多堆疊在一起的石塊,並沒有雕刻。不過這也提供了一個吳
哥建造方式的佐證:先堆疊石頭再進行雕刻。在用材上,塔高寺則是首次完全
採用砂岩作為建材的寺廟。


我的日是誌按照歷史的時間而寫。塔高寺大約建造於西元十一世紀左右,此時
吳哥建築都還是印度教的範疇之內。後來佛教傳入吳哥之後,建築風格也有了
轉變,然而在技法上卻是朝著更加複雜的風向前進。在旅遊時,考量到時間的
因素,必須規劃最合適的路線。只是這樣子就犧牲了歷史時間的線性感,所以
看到後來其實還蠻彈性疲乏的。塔高寺算是起了一點緩和的作用,所以,如果
將它放在參觀印度教和佛教風格寺廟的中間,我想是不錯的做法,只具粗胚的
石塊的質樸,正好可以讓精神稍稍得到些緩衝。


(待續)


08/04/2007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