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之光》的閃耀與感動


《The Friday Night Lights》(勝利之光)整部戲的菁華在最後一小段戲,然而導演用了整部電影的篇幅的工夫讓那一小段戲感動人心。一部電影即使想要表達的主旨如此簡單,導演敘事的筆觸卻有辦法讓簡單的東西有爆表的感動,同時這份感動又不至於煽情、虛假、做作,換句話說,《勝利之光》給我的感動來自於:導演用一種真實而誠懇的態度,不煽情不做作的敘述了一個令我感動無比的小故事。


我是因為看了《反恐戰場》之後觀感甚佳,因此找了導演Peter Berg之前的作品《勝利之光》來看。比較這兩部電影之後,基本上可以抓到Peter Berg的幾樣風格:喜好用手持攝影讓鏡頭不大安定;喜歡用英式搖滾配樂加上流動的影像作過場,讓電影的節奏顯的略為緩慢;然後他會將劇情的能量集中在最後才釋放,使電影最後會變的很緊湊刺激。坦白說Peter Berg不算是個特有名的導演,但是這幾樣風格卻正好對我的胃口,以後我便會特別注意他的新作品。


《勝利之光》是在描述一個教練帶領德州小鎮的高中的美式足球隊邁向德州冠軍賽的故事,這個德州的鄉下小鎮的居民們的生活重心就是在這支球隊能否替他們拿下冠軍,一方面我們看到這些人是如何的重視這比賽,另一方面,電影也呈現了這個小鎮的封閉與壓抑,居住在鄉下的人們,也只有美式足球能帶給他們榮譽與認同,而忘卻了他們走不出這個鄉下的挫折感,這些高中生自知這個小鎮的封閉,也知道美式足球帶給他們的可能僅是短暫的夢,但是他們不夠成熟,無法悟到在美式足球之外的出口,於是美式足球成了他們的一切。


導演/編劇將上面這些抽象的主題用了幾個主角的遭遇來表達:四分衛Mike、跑鋒Billingsley、悲劇性人物,明星跑鋒Boobie,以及幾個著墨不多的配角。雖然編劇對教練Gary Gaines個人的描述略少,不過導演卻讓這個角色成為電影裡貫穿一切的關鍵角色,他承受鎮民的「好意」造成的壓力、帶領缺少明星球員Boobie的球隊殺入總冠軍賽。可以挑剔的地方或許在於導演在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橫向關係經營的不大夠,不過因為導演在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況的經營上尚稱成功,比如Billingsley和父親的關係、Mike和母親的關係、Boobie和叔父之間的關係,這點挑剔還不構成缺陷。


封閉的小鎮氛圍、鬱鬱寡歡的少年們、捉摸不定不甚確定的夢想、電影逐漸將這些收攏成唯一一件事情:總冠軍。對當下的他們而言,除了美式足球再沒有其他的事情更加閃耀,除了總冠軍再沒有其他的事情能使他們更能感到驕傲與感動。因此,《勝利之光》最後的比賽,最後Gary對球員們的那番話,才會如此的感動。那番話是整部電影關於那份閃耀與感動最佳的註腳。


02/12/2008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