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ind the river

為什麼聽著聽著會不自覺的有種情緒翻湧上來呢?


並沒有很明顯的煽情元素。


像是原本你只是在閒聊著的說一齣故事,描述一份心情,可是你不自覺的進入了那種回憶之情境,在不知道哪一個停頓處,你已經轉折入你最幽微的祕境,當你回過神來發現時,你已經完全暴露在最脆弱的狀態,你的發現本身便成了攻破最後一道防線的衝車,你赫然驚覺,你原來還是那樣的在意,你以為你忘記了、你原諒了、你釋然了,其實,你根本沒有離開過,從沒有離開那時那地那人,那些話語、行為、事件。你的原來讓你決堤。


就像曲子的流程,原本只是不經意的繼續演奏,音符卻逐漸的滲入你的腦海你的記憶,挑動了你私密的創傷。旋律最後總進入激烈的哀傷,那並不是嚎啕大哭的喧嘩,而是華燈旁的暗影,喧囂中的孤獨,像是走在熙攘人群的街頭,內心卻冰冷如在極地;或者是深夜失眠獨坐暗室無語,靈魂的囚徒性格顯現,在你的內在恣意破壞,在你的內心進行無法脫逃的絕望暴走。


「突然地」你想起了你刻意遺忘的你的世界覺悟:孤獨不被了解的事實、死亡與悲傷的必然、不安於世界的恐懼、失控的悲觀。我最容易被觸發起悲愴情感的,往往就是那份突然性。並不是指突兀的的現身,赫然的音響,而是隱藏在日常之中的,與週遭一起息存與共的,「而我們卻沒發現的」,「其實他卻一直都在的」,這樣的「事實」。許多寫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之所以能使我印象深刻久遠,可能也是含有這樣的創作思維吧。


聽Aphasia Behind the river 之後的失語狀態。

08/06/2008 Milstein


 
九月十二號要發行新專輯《失語的鱷魚社會》
阿飛西雅的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