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冏男孩的三段歷程


導演為三段故事分別箝上了插圖動畫,這些畫面隱喻了孩童幻想的超寫實,而這種處理甚至進入了故事,而從內部來挑明以上視角的認識。第二段並帶有後設風格,使觀眾看到的是「導演之視角」、或者說是「導演視角中的孩童視角」。


第一段最末,二號對女孩問:「為什麼你媽媽死了你還可以這樣笑?」。二號的父母電影從頭到尾都沒出現,因此,他的問題是發自由衷的,也帶有深意的。(那二號自己沒有父母又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歡樂?)。本該是純真的孩童面對殘酷事實的疑問,用嘻笑怒罵的方式被點了出來。女孩和兩位男孩的告別儀式是帶著逃避意味的:導演讓二號面對世界後又退縮了回來。


第二段故事是一號二號面對大人世界的反擊(以他們的方式:惡作劇),直到最後我們才知道是惡作劇。如果剝去他們的孩童身分,他們的玩笑是充滿惡意的,傷害人的。但這正好提出了映照,孩童的惡意是單純直接的,大人世界的惡意是混沌複雜曖昧的。


第二段的最後,一號面對鏡頭偷笑,於是觀眾恍然大悟他和二號戲弄了大家,而他也戲弄了二號,讓二號已為妹妹真的不見了。呼應了孩童觀點的單純直接:孩童惡作劇是出於好玩。承續第一段故事,第二段也是殘酷的,殘酷的惡作劇傷害了大人,也揭露了大人世界的醜陋:他的叔叔(以及他的雙親)的不負責任。不過,孩童的單純使「惡意」變成一個後加的形容,因為二號以為妹妹真的不見了之後,焦急流淚的四處尋找,這一幕勢必勾起許多觀眾的共同回憶。第二段故事是孩童對大人的報復。


第三段故事終於讓孩童被迫長大,放棄那個異次元世界的綺想而回歸現實,第一段即出現的玩具店老闆的,對二號賴帳,不願意送出轉蛋贈品:限量版卡達天王,引發了一號二號的齟齬,而孩童──大人之間的衝突,從第一段的逃避現實(利用電風扇進入異次元),第二段的惡作劇報復,終於演變成真正的物理衝突,砸毀玩具店。而這個衝突踩到了法律的禁區,使得孩童終於從異次元的幻想回到現實世界。第三段故事讓孩童被迫成長,面對現實。


冏男孩藉由三段故事體述說的是一段殘酷的成長故事。問題在於怎麼說。



文章一開始我說「導演為三段故事分別箝上了插圖動畫,這些畫面隱喻了孩童幻想的超寫實,而這種處理甚至進入了故事,而從內部來挑明以上視角的認識。第二段並帶有後設風格,使觀眾看到的是『導演之視角』、或者說是『導演視角中的孩童視角』」我認為這是導演意圖用這堆動畫達到的效果,但是看完電影來檢驗會發現,我們對於一號二號的最深印象,是來自演員本身的傑出,而這些動畫儘管第一時間讓人在視覺上有不錯的綺麗效果,但之於整部電影卻顯的空洞。而略顯累贅。


把動畫拿掉,再進一步剝離,會發現電影蒼白的更嚴重,除去三段故事的主體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說的,而故事本身卻又講的不夠清楚,迷失在搞笑、嬉鬧、動畫之中。


但是儘管如此,情感上我仍然很喜歡冏男孩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看到的本土元素非常貼近真實,尤其二號阿嬤以及市場,完全就是我的成長環境,很難具體描述,但是他們的對話互動模式,之於我是再熟悉不過的,也因為如此熟悉,因而倍感親切。


01/23/2009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