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to believe.
這樣一個陳述其實已經預設了要去相信的那個對象的存在。

這似乎是暗示著對一個唯物論的人而言,最想去相信的正好是無法被驗證的終極存有。當我們談論哲學,似乎因為對那份通過邏輯的方法的堅定,予人一種將再無任何問題可以困擾,或者應該、值得困擾的穩定的信念。事實上,背後隱藏的是無可避免導致的虛無。

我們說「討論無法被驗證的神的存在」是無意義的。並非否認「神是否存在」,而是因為那「不可被驗證性」而預先知道了這個討論必然的死胡同,而放棄了此時無效的討論。但是,並不是就能否定了自己──自覺的人──那追問的本能追求。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讓我發現另一條追尋的思惟途徑,我必會投身於其中。

宗教教義提供了這樣的途徑,然而或許是眾聲太過喧嘩,在我先篩選龐雜無用的資訊之前,我寧願翻開其他書本。

但或許根本就是我的傲然,我知道我給人一種冷酷印象。我只是清楚的知道在這個話局裡得不到更多的東西,因而放棄作再多的討論。

總有人喜歡侃侃而談,急於展示自己的智慧。器量便是在這個時刻展現出來--小器之人才會被輕易裝滿,覺得裝滿了才會想要分點給他人盛接。汲汲說者與殷切聽者,都無意展現出這番小器。

我的器量不知道又有多大?但我知道我不會輕易滿足於這個狹簇的小小斗室。我只是在這樣的時刻,意識到自己一種不甘於此的器量的想望。因而噤口不語,甚至想要脫身。

把通俗化了的教義代換成哲人的語錄,受世俗尊崇的聖者之名代換成轉譯中文發音的洋腔怪名,但還是幹著一樣的事情,這是換湯不換藥的媚俗,甚至因為批上了知識份子的外衣而更顯得虛偽,令人做噁。我是不是正變成這樣的人?

我總反抗著「輕率的絕對」。當有人試圖以真理的title告訴我什麼,通常這類訊息通不過最基本的檢驗。絕大多數的人之所以選擇相信,都是不自覺的循環論證的結果。人總以為誰誰誰說的是對的,你問他為什麼?然後他會說,因為他是誰誰誰,他很偉大。

我們若將對叔本華的歷史評價剝除,你是否真能接受他所闡述的唯心論?

因為權威所以信奉,那是奴隸。當我們突然意識到這樣的事情,我不敢相信有人還能接受?除非他甘心的承認自己就是奴隸。

我不覺得誰誰誰「告訴」我了什麼,而是覺得他和我或先或後都想到了一樣的事情。這無損於我對他的肯定,亦師亦友這句話對我而言並不精確,對我來講,所有的人倫都可簡化成「朋友」這個平等位階的關係。老師、父母、長輩、晚輩,全都是朋友。

儒家思想將人倫宗法綱常綁死。儒家的終極關懷在天命、在人倫、在宗法,我認為終極關懷應該是古希臘即有的人本。關懷只有從自己出發,才具備使自己相信的前提。長輩之所以尊敬,是因為時間的歷練讓她們擁有了無可企及的智慧。但若沒有這個必要條件,僅因為年歲較我年長,而要求我要予以尊重,這本身就是讓人不覺得有智慧的要求,這樣的長者,我怎麼可能會去理他呢?有的人有時看我對長輩桀敖不馴,有時卻對別的長輩必恭必敬,而感到納悶。我讓人難以捉摸,我是個越認識越不了解的人,原因就在於此。

尊敬不是來自年紀,而是來自長輩擁有的智慧,而那份智慧經常是時間這個年輕者無法企及的要素所帶來的。若是沒有基本的智慧,卻又擺出教誨他人的態勢,不免讓人覺得厭煩了。

因為本能的好奇,所以無法停止對形而上終極的追求。在書本中探索,既而親自踏上旅程。事實上,前者往往是為後者鋪路,因為那總增加了渴望與決心。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就是這個意思。很多人經常引用卻不真的明白,因為他們少了一個重要前提--你有一顆總是想看更多,探索更多的心。因為你想要去發掘某種東西,某種信仰。


其實那個東西就在你的內心。但你卻要在世界裡尋找。因為,世界是你的投射。因此柏克萊主教說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推論出他的唯心論哲學。折衷來看,世界的確存在著我們內心的投射,甚至反映出被我們忽略的暗角。許多旅人往往在旅程中驚覺自己原來對那樣的事情,如此敏感、如此憤怒、如此悲傷。因為要在陌生的境地才會有不同於日常生活的事件,進而觸發隱藏的自己。人說:「旅行讓人更認識自己」便是如此。


孤獨是必然。

每個人的哲學,徹頭徹尾都是自己的事情。每個人的「容器」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自己的雙手才有資格盛水倒入,絕不可假手他人,他人也絕無資格將水倒入自己的容器,這是種褻瀆。這是種侵犯,侵犯自己去解讀詮釋世界的權力。

故而,前面說的說者與聽者,不只昭告了器量,也彰顯了奴性,甘願等待他人救贖自己的奴性。但是從社會學觀之,奴性卻是佔去多數的,這又回到宗教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繞了一圈回來,得到的結論又和前述結合,更加強了對自己的認識。我不是奴隸,我和多數人不同。我之孤獨,並不意外。「追尋」&「孤獨」 所以,孤旅。

我只是暫時的唯物論者。我也許認為有神,神就在我的內心裡,而我透過全世界去找尋祂。

形上的追尋是因為內心的本能而驅策,野獸們不會有這種本能,只有人才會有。

意識到「身而為人」的事實,這本身會不會是神的存在使然呢?否則人的獸性基因,怎會產生這樣的自覺意識呢?

I want to believe
so I travel
travel lonel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