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懷疑,往往是對於觀察到的事物的「前一個狀態」的好奇,當我們掌握了事件先後發生的必然性,便認為其中帶有因果關係。意即因果性似乎是基於事件先後的順序性而被腦神經感知而來。英國哲學家休謨便認為因果性是人類的幻覺,因為我們實際上無從得知作為原因的事件發生後,結果事件必然發生,兩者的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

腦神經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的細胞已有制約記憶之後,被刺激以及產生結果之細胞的突觸便會形成特定的連結,這既和先天DNA也和後天的特定事件觸發有關。然而,作為結果事件的神經細胞卻有類似預測事件的現象,似乎說明了人類由過去的記憶而預期未來該是如何的本能。因而說明了人類對於教條的迷信。因為如果世界不如他們所信仰的那般,多數人選擇抗拒而偏執。

另方面,這個研究符合了康德在認識論的聲稱,認為人類先天上就是透過時空的感知而認識這個世界,以此來解決休膜留下的難題。同時也宣告了認識的極限: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物本體到底是什麼。

儘管如此,除了制約記憶,記憶尚可指稱「有意識」的記憶,包括,「使自己去記憶」,「知道」自己正在記憶,這樣的事情。那麼,又到底是誰,在這肉體的背後去驅使人呢?躲在這層軀殼的背後,在腦的深處,隱藏的到底是誰呢?唯物論者看似攻下全部的城池,但靈魂最終仍然死守最後一塊堡壘。而永遠無法被認識的物本體,讓人類可以宣稱上帝仍然存在。形上學至此又走回原點。

電影攻殼機動隊帶出一個觀點,所謂靈魂,是藏在無數密碼中的「訊號」本身。在另部電影「全民公敵」內末尾類似的觀點也被以台詞略為帶過。(機械公敵:There have always been ghosts in the machines...很難不聯想到攻殼機動隊的片名:Ghost in the shell)若是如此,本體論者便可聲稱密碼的來源必然來自終極的存有-上帝。儘管他們無法說服機械論者的悲觀傾向,一切只不過是巧合。

純然抽象的密碼、方程式、符號,被認為是種「完美」,畢達哥拉斯和哥德爾因而崇拜數學之美,後來的柏拉圖便說存在一完美的理型(如:現實不存在完美的等邊三角形但是存在這個理型)。若說這一切都起自於上帝,這是繼承史賓諾沙哲學觀的愛因斯坦的看法。

但最終我們仍然解決不了本體論的問題,因為最終仍然又回到信仰上。人類放棄去選擇信仰,默認了機械觀的宇宙,無可避免的造成虛無主義。在充滿消極的廢土上,存在主義便從其中產生,接受了世界荒謬與無意義本質,選擇形塑自己的存有。嚴格說來存在主義更像是種道德哲學,作為提供我們該當如何的行為準則。而非試圖去解決形上學問題。基本上,他所接受的是唯物論的觀點。

我個人並不認同虛無主義,因為那會引發無限倒退,最終產生矛盾。(這個矛盾問題就是:那為什麼你不去自殺?)也認為許多人錯把虛無當作存在,認為那只是試圖美化自己的懦弱。

2010/06/2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