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不到夕陽的巴肯山


十一、


JayavarmanⅡ幾經遷都而至Rolous落腳、其子JayavarmanⅡ繼續建設,開始建
立巴孔寺、到了Indravarman I任內則繼續把巴孔寺用砂岩增建,並在此時完成
了比列科寺,以及開建了East Baray。之後的Yasovarman I繼位之後做了一項
重要的決策:把首都遷到今天的Angkor。


這時候他還是繼續進行帝國的水利工程:East Baray,以及連帶的建造Lolei寺
。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建造了新首都的國家寺廟,Bakheng巴肯寺。


巴肯寺承襲了巴孔寺的經驗,繼續的以砂岩作為建築的材料,並且直接雕刻在
砂岩上,因為對於當時的匠師而言,砂岩雕刻尚屬於新的技巧,因此巴肯寺的
雕刻並不是非常精細。但是如今的嘗試是日後的經典的經驗,從此時我們可以
看到砂岩的雕刻藝術如何一步步的邁向高峰。


格局則是承襲廟山形式。而且進一步的作更複雜的演進。在最高一層的主塔的
周邊還有四個層級較低的塔。第二個則是在層層而上的平台上,遍佈了許多的
塔:最低的一層有四十四座塔,然後第二、三、四、五、六層則各有十二座小
塔,加上最高一層主塔周圍的四座塔,共有一百零八座塔。一百零八,印度教
裡宇宙萬物之總數。因此,有人以「塔林」來稱呼巴肯山神殿。如今有許多塔
已經毀壞。


巴肯山屬於印度教廟宇,崇拜著神王「Yasodharapura」意思是「承受一切榮
耀之主」。也就是被視作濕婆化身之國王Yasovarman I的Linga。


巴肯廟建在巴肯山上,這是一座低矮的丘陵,但位於暹粒河平原之上,已經算
出拔萃。位於今天的吳哥城Angkpr Thom的南方。來吳哥的旅客多半會選擇在
日落時登上巴肯山神殿欣賞日落。我們第一天到達時,在其他的神殿遊覽時,
雖然有遇到其他的旅客,但人數尚可,直到上去巴肯山時,才發現原來此時吳
哥的旅客如此之多。我猜導遊們有事先做好大概的協調,分別走不同的路線,
將遊客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然而巴肯山日落無論如何是無法分散開的了,導遊
還說,這個時期的旅客蠻少的,我們運氣不錯,我心裡卻想,這樣還叫遊客少
?那遊客多的時候會有多擁擠?真不敢想像。同樣的狀況在後來去最負盛名的
Angkor Wat又再度發生:在一個特定時刻的特定景點處(午後,Angkor Wat的湖
中倒影),所有的遊客全都集中了,超多人。


由於巴肯山是我們第二天的行程,當天下了整天的雨,淋了一整天的雨,興致
也被淋的差不多了,到了傍晚上去巴肯山,可說是虛應故事了,因此沒有什麼
照片。


11/05/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