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kyliner


2008/11/23 結語


東京是很友善的都市,推而廣之,我認為日本也是友善的國家。可能是因為台灣本就有日本文化的影子,因此其實沒有什麼太特別的激盪。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觀看,做為先進都市的東京,以及其高水平的市民,都市的舒適感是台北遠遠不及的,服務業就是最好的指標。公共場合也是測試市民水平的地方,當然東京也有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的人,但是用這些樣本去評量市民的水平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我總是認為,台灣人向別人學習的東西很多,但得最先學習的是虛心的態度。別人好就是好,不會因為民族情感一燒,粗俗無禮就會變成率性豪爽。人心的進步,才是一切進步的源頭。


此次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富士五湖,其中又以第二天前往精進湖登高望遠為最。能夠獨自一人靜靜的站在那樣看著壯闊的富士山景,是此次旅行最不可取代性的經驗。雖然拍出來的相片有95%都不滿意,不過好歹還有一點點殘存可看,能夠在日後回想起那突然眼前一片開闊的感動瞬間。


旅行之所以要寫遊記,作用就在於這裡。許多人或許原本也想寫下當時的感想,但是時間一久,一時分神,就沒繼續完成,等到時間更過去,就更不可能完成了,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原本的憧憬,或者事前的規劃,可說是神遊了一次,親身經歷時又是一回,更重要的是事後的回憶,寫下日誌的當下,那參雜著回憶的過濾以及一點逝去瞬間的美好補完,可說是再一次的抽象旅行。許多人一定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旅行的當下並沒有想些什麼,但是回來之後,在通勤時,睡覺前,或是看別人的遊記,以及自己整理日誌時,回憶當時看到的建築、古蹟、景象時,有股特別的韻味在腦海裡慢慢的醞釀,並隨著時間而發酵,漸漸的那次旅行成了記憶中深刻的體驗。那是一種美好的感覺。這樣的感覺,也是旅行這件事情的特有產物吧。


12/08/2008 Milstein



附註:

旅行是什麼?

這個問句很容易就會陷入無以為繼的窘境。這個形上式的問句並不十分貼近關於旅行之意義的討論。關於旅行,還是要放在實踐的角度上來看才是最適當的。也就是過去我說,旅行的意義不只在於要去的目的地本身,而是那段「過程」。


這次的旅程,那許多無聊發呆的午後,夜晚待在旅舍躺在床上的空想,似乎又是讓原本對旅行的思維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旅行就是生活際遇的微縮,而對於生命的種種際遇,以及那當中的情感反射,被用技巧展現於他人,這樣的機制也是藝術之起源,美感的萌發。換句話說,一切無不是人生,一場戲劇裡觸發了我們的情感,那是因為當中演了一段曾在記憶裡留下痕跡的事件;人無可解釋的總想要前往異國、孤身在外、孑然一身,那是因為我們都想(再)經歷一次無知的自己探索無限的世界的過程。而用這樣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一切無不是在旅行,只要你是這樣的思維而生活的人。


----

我的班機是下午,訂好skyliner的票後。早上撘電車跑去秋葉原時,突然想搭山手線環繞一圈。觀察上車下車的人們,把握時間感覺看看日常的東京生活。


我記得我要去明治神宮的那天早上,電車有點擠。某一站上來了一位老太太,我就起身讓座給她。後來她的旁邊有空位,我便又坐了下去。老太太很友善,當我讓座時,向我表達謝意;當我坐下她身旁的空位時,也對我微笑示意。我把像機拿出來,刪除一些照片,清出一些空間時,她不時的喵我這裡,顯然是因為發現我是外國人的關係。我便把像機視窗上顯示的富士山的照片給她看了幾張,說這是漂亮的地方。對面一位男生露出奇怪的笑容,大概是覺得我有點無聊吧。


從三輪橋站走回上野的路上,寧靜的住宅區中,屋舍無人點燈,夕陽西下,天空是暗系的紫藍,正是日生活落幕,夜生活還未開始的空檔,這種空檔有種神奇的磁場,將現實和夢境揉雜成一團模糊似的開展在眼前,對時間的流逝感變的遲鈍,眼前的人流成了底片上曝光過長造成的光流,似乎有什麼正在消逝著,在你面前,你卻感受不到。對於自己如今的存在於此,感到荒謬。是了,那份消逝感,是因為陌生人身分的自己而格外強烈的吧。往前行走,那個過去的身後的前一刻的自己就是種消逝;浮光掠影的意象原本俯拾即是,只是因為身處異國,你才猛然想起,原來僅僅是平凡的日落時光,其實是輕薄與脆弱的,任何的吉光片羽,都因為不可重來而使回憶總是哀傷。


坐在上野車站的吵雜的咖啡店裡,喝完那杯咖啡,起身離開時,心裡想著,也許正是如此,所以才要繼續踏上旅程吧。這次旅行並沒有很積極找旅伴,因為打從一開始就想自己去旅行,或許就是想要嘗試完全自熟稔的環境孤絕開來,去旅遊這個世界,這個我一直有著無盡哲思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