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無神論者,至少是個不可知論者。
我是個入世的人。
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
目前分類:關於哲學與自己 (34)
- Nov 17 Thu 2011 15:52
放下
- Sep 13 Tue 2011 11:43
力求一場無怨無悔
很快的已經一年了。
去年此時才在旅途的起頭,算算時間是才剛抵達Vladmir。
一年過去,下次旅行的衝動毫無衰減,只在等待時機。
- Sep 06 Tue 2011 22:42
祈禱
有時仍然會陷入莫名的恐懼。
對過往記憶的回顧,那不堪回首的痛楚,而努力想要克服。
對於這樣的自己,感到自憐。
同時,也會陷入悲觀的思維,
沒有信心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輪迴的痛苦。
- Aug 11 Thu 2011 10:41
屋頂的風景 2
上周以及上上週的禮拜二到禮拜四,我的心情都起了波折,因此這兩天我格外小心,不讓(可能是)週期性的情緒又造成感情的波瀾,折磨著妳,折磨著自己,最怕是造成損耗,使愛情損耗在其實可以不必要的糾結上。
不過我並不逃避,掩耳盜鈴的不去面對這些造成負面情緒的東西。我總是讓它來折磨自己,我想起過去,那不知如何是好的心靈遭受情感的摧殘的可憐。然而卻也是因此而造就後來的自己,相對堅強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信念便是在這番摧殘之後,漸漸豎立,支撐著自己不被壓垮。一次次的悲愴造就一次次的成長,我逐漸走到了現在,成為今天表現出來的樣貌。
我突然坦然接受了一些事情,一些原本我很難接受的事情,然後感到釋懷,然後決定,還不到放棄的地步,還不到悲傷的結局,我不應該此刻就要逼使別人做出斷言承諾──不是每個人都要像我這樣,以諾言強化決心,以決心爭取幸福。不是每個人都要像我這樣,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而且每個人擁有的過去也不是我能完全理解。
- Aug 08 Mon 2011 17:28
面對自己
隨著年紀的增長,也越來越看多旁人的生與死。漸漸的,這些生與死也將逐步進逼,使自己終究必須面對。
生而為人,便被迫練習該如何面對這些,以免真的降臨在週遭時,失控崩潰。
慌張是必然的,我們該學習的是,如何不慌張過了頭,腦筋斷了弦,被悲傷壓垮,被死亡這終極的失落感摧毀。
- Dec 05 Sun 2010 09:56
記憶的折磨
人類是有記憶的動物,這裡說的記憶並不是指本能性的,制約性的記憶,那些在其他動物上也可以看到。這裡的記憶指的是由自我意識控制的,自由提取的記憶。因為有這些記憶,人有了先後順序的感覺,而有時間概念,接著就是在時間的長流之中,開始內省過去的一切和現在的種種。最大的悲傷莫過於,過去的再也不會回來了。於是人產生了懊悔。我們可以樂觀的相信未來會有機會彌補這份遺憾,但即使那樣珍貴的時機來臨,也絕對不是過去那個懊悔發生時刻的事件了。而性格導致的悲劇便是:我們很可能重蹈覆轍。
「絕對不會再回來了」便成了立在昨日的巨石,不可動搖。要是人仔細去思索這句話的涵義,便會感受到那巨大的恐懼。
- Aug 26 Thu 2010 16:22
存在主義
腦神經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的細胞已有制約記憶之後,被刺激以及產生結果之細胞的突觸便會形成特定的連結,這既和先天DNA也和後天的特定事件觸發有關。然而,作為結果事件的神經細胞卻有類似預測事件的現象,似乎說明了人類由過去的記憶而預期未來該是如何的本能。因而說明了人類對於教條的迷信。因為如果世界不如他們所信仰的那般,多數人選擇抗拒而偏執。
另方面,這個研究符合了康德在認識論的聲稱,認為人類先天上就是透過時空的感知而認識這個世界,以此來解決休膜留下的難題。同時也宣告了認識的極限: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物本體到底是什麼。
- Jul 22 Thu 2010 18:52
懷疑論
即使是現在,當看見一個人鑽研於看似無甚實用的問題,絞盡腦汁,投入其中時,是不是週遭的人經常會戲諷的說:「他真是個笨蛋,鑽研沒有用的東西。」?
然而,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什麼是可以不被懷疑的呢?除了分析命題的東西,我們幾乎找不到可以確定的是物,此中道理,就是前面說到的「是」之判定的困難。
- Jul 17 Sat 2010 23:18
輕率的判定
暫且先在語意悖論之前,我們去檢討「是」的使用,便會發現,這亦牽涉到「絕對」的概念。我們在戲劇中被引發強烈情感的,便也和這番絕對脫不了關係。尤其是在悲劇中我們被激發的悲愴感。因為,故事中的主人翁所認識到,並且最終接受到的,無非是一種以「是」作為主體的陳述的概念。一件事實之被確立,一種信仰之被接受,在在都使當下感受到超越的愴然。
至尊寶受盡徒勞無功的折磨,而白精精也認知到至尊寶所愛的(或說命中注定的)其實是紫霞,但至尊寶卻又因為被春三十娘所殺,肉身之死而頓悟唐僧取經的意義,以及他身為孫悟空的使命。故事進行到末尾,一層接著一層的信念與使命被接連確立,觀眾因為接受了這些,而使得無法再對他戴上金箍圈的抉擇作出反駁,於是他捨棄紫霞,捨棄人間情愛,才叫仍是人類的我們動容。
- Jun 10 Thu 2010 23:27
I want to believe
這樣一個陳述其實已經預設了要去相信的那個對象的存在。
這似乎是暗示著對一個唯物論的人而言,最想去相信的正好是無法被驗證的終極存有。當我們談論哲學,似乎因為對那份通過邏輯的方法的堅定,予人一種將再無任何問題可以困擾,或者應該、值得困擾的穩定的信念。事實上,背後隱藏的是無可避免導致的虛無。
- Mar 10 Wed 2010 18:22
三十而立 7:選擇(一)
許多自詡為科學陣營的人會對這樣的說詞斥之以鼻,納悶一個理工科背景出身的人怎會這樣以為?這些都是半弔子的科學「信徒」。因為用懷疑的角度檢視每一個科學定律,最終都還是源於相信。針對一般的鄉民,只要幾個問號就可以讓以為自己沒有信仰的鄉民不得不承認他其實有信仰。
如:
為什麼東西會落下?
因為萬有引力。
為什麼有萬有引力?
因為可重複驗證的實驗說明了萬有引力的存在。
這些實驗樣本足以證明這是宇宙中一個不變的定律嗎?這偷渡了一個不可靠的前提是:我們人類能想像到的所有東西之集合完全等於這個宇宙(?)
就算萬有引力真的存在,那它到底又是怎麼來的呢?
…………
我們可以確定這樣的追問最終一定會歸結到一個「相信」之上。以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而言,我們相信這是物質要前往他們該有的位置使然;以牛頓古典力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相信「萬有引力是具有質量的物體的特性」;以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觀點出發,我們相信「萬有引力是物體對時空的扭曲所造成的看起來像是吸力的現象」。
真正的科學家終其一生就是追求最終的定理,儘管他們知道人類所知的集合不可能等於宇宙,但我們本能的就是會想追求,因為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欲望。因此這些科學家本身往往也是虔誠的信徒,他們追求真理,就是向神接近。愛因斯坦就是這樣的愛智慧者。(Philosopher)。科學與神學,最終都會回歸到同一條追求真理(神)的道路上。
故而,那些忙著訕笑他人信仰是「不科學」的人的愚蠢,在於他們完全沒有自覺自己其實是有信仰的人。
以下,就從「選擇相信」開始闡述,並且回頭檢視前幾篇自覺之思索。
03/10/2010 Milstein
- Mar 09 Tue 2010 17:16
三十而立 6:自覺(五)
在鑽牛角尖的過程中,儘管找不出答案,但必定會確定一件事情:這是沒有客觀的正確答案的:我們不知道選填這個志願之後會不會比較好;我們不知道許諾給對方會不會就此幸福;我們不知道這檔股票會漲還是會跌;而這些選擇的代價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幸福、我們的財富。所以我們害怕,所以我們猶豫不決。我們想辦法去打聽該所學校的一切,未來的出路;我們絞盡腦汁猜測對方的心思,了解對方的性格;我們研讀經濟學原理,股市教戰守策……但我們始終不知道答案,而我們只能確定這沒有標準答案。在那麼我們已經知道現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我們要因噎廢食的放棄那個抉擇嗎?難道有高中生因為不確定哪個志願較好而放棄選填志願嗎?難道有人因為無法相信對方所以終生不娶不嫁嗎?難道有基金經理人因為不能確定股票漲跌所以永遠不進場嗎?
也就是說,我們如果知道「現在」不會有答案,我們就應該在還有選擇機會的時候,做出選擇。這才是合乎邏輯的作法。為了尋找答案而失去了使答案有意義的機會,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繼續浪費時間苦惱下去,這個問題也將不再是個問題,因為你已失去機會,於是你的苦惱也失去意義了。
以此延伸,說「人生沒有意義」而選擇自殺的人,邏輯上就很可疑,因為死亡本身就扼殺了任何意義的可能性,說人生沒有意義而選擇自殺,就像是未經歷未來就斷言那必定也是無意義而選擇自殺。再者,「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命題也很可疑,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人宣稱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可做為對這個命題的反證。如果他要說「『我的』人生沒有意義」,似乎是意味著他「相信」他的「未來」也絕對不會有意義,因而選擇自殺,若是牽涉到「相信」與否,那麼儘管我認為那是可疑的,也必須因為他的相信而予以尊重。
03/09/2010 Milstein
- Mar 06 Sat 2010 21:19
三十而立 5:自覺(四)
但是,既然最後都會化歸虛無,取得這些價值又有意義嗎?這是個模糊焦點的遁詞,因為他根本沒回答問題,這個陳述本身前後矛盾。價值是立基於生的討論之中的,死了之後不是沒價值,而是無所謂價值不價值。因為價值是由活著的人的內心評量而得的,這些活人包括了自己。我們無從知道死後人意識是否會留存,但不管有沒有,都可確定和現實將再無關聯,生死之間是無法溝通的,(不被客觀相信的通靈之術不能作為佐證)、那麼,既然無關聯,說價值會因為死而消滅,就不能成立了,因為所謂價值,從頭到尾都是生者的內心評斷,從不因一個人的死而消滅。換言之,人活著,還有取得價值的可能,人死了,就跟人類世界的價值評量系統毫無關聯了,「死」跟「價值」(生才有意義的詞)是兩個不相關的東西。說「因為死,所以生前取得的價值就再也無意義」是不能成立的。
- Mar 06 Sat 2010 21:02
三十而立 4:自覺(三)
那麼我們要說即使我們是在作夢吧,至少我們承認感官的真實,這份真實足以說服我們存在的事實。換言之,即使這是一場騙局,卻也因為我們無從察覺而相信著,我們相信因此世界就是真實的。
- Mar 05 Fri 2010 00:13
三十而立 3:自覺(二)
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幾乎無可避免的會開始懷疑自我。既然我們意識到了耳聽目視的我的底下,還藏有一個並非因為感知卻存在著的自我,那是不是意味著有些東西,我們不能感覺卻確實是存在著的?或者,這個底層的自我其實僅僅是一個幻象?那如果這是幻覺,那我到底是不是存在著的呢?我是不是其實正躺在水槽裡插滿管線作著夢呢?(The Matrix)
- Feb 26 Fri 2010 23:53
三十而立 2:自覺(一)
「我」「不是」這個正在耳聽目視的自己。
「我」是誰?
「我」「不在」這個接受了外界訊息的「這裡」。
- Feb 18 Thu 2010 00:23
三十而立 1:期中報告
大年初一和好友文約出來聊了幾個小時,一些東西在彼此暢快淋漓的激盪之下又變的更為清晰。文和我這幾年的遭遇與想法最為相近。八年前大學畢業時是我們最慘的時候,從那個時間點開始我們有了極大的變化,而演變成了今日的自己。因此,在邁向三十歲的二零一零年,已經演變成了的今日的自己,希望能將過去的一點粗淺的想法盡可能的整理並系統化的寫下來,作為一份對自己交代的期中報告。
- Feb 16 Tue 2010 17:06
我的部落格
我很常回顧自己的部落格,我的部落格有非常多的爛文章,爛見解,爛論述。能夠在許多年以後觀看仍然喜愛的,都只是些抒發情感的散文而已。在這個自我檢視的過程中,我發現一點我要自我肯定的東西,那就是我在成長這件事情。雖然現在的自己在許多版友看來還是幼稚的可笑,但至少自己跟過去的自己相比,觀點越來越清晰,論述越來越有條理,信念信仰越來越穩固,思想架構越來越完整。而不像有的我曾經喜歡看的部落格,多年過去,原地踏步。
- Jan 08 Fri 2010 13:01
每個少年都是哲學家
當我們提起哲學這個字眼時,常人便馬上用這個詞的聯想去加諸其身:古怪的、鑽牛角尖的、孤獨的、不知道在說些什麼的、自以為是的、帶著做噁的菁英氣息的。但是,並不是因為「哲學」這個詞而帶來哲學的,在這個詞發明之前,人類的好奇以及因為好奇而追尋解答的思考便已經存在。因此,對一個尚不知道哲學這個詞是什麼的青少年來說,我會因為他那因初戀以及失戀的苦惱困惑,那試圖解出愛與不愛之謎──儘管想法可能非常笨拙──而說他也是個哲學家。
每個少年都是哲學家,只是太容易選擇平庸的成為大人。更精確的說,是因為沒能意識到該「選擇」的存在。在許多平庸的大人們仍可看見曾經是哲學家的痕跡,看看那些每天關切著星相、星座、命理、心理測驗的人吧。都急於尋找解答,去解釋為什麼他們不快樂、為什麼最近不順遂、為什麼他(她)不再愛我--我要先排除掉僅僅作為消遣娛樂的人,包括我偶爾也會看看取樂--我所指的是那種帶著認真的相信這些,「別人根據『某些現象』而說的」預言,這當中瞬間看見兩個錯誤:
第一,「別人」雖然根據一套理論來解釋現象,但這套理論是否經得起重複的檢驗?如果星座的排列對甲的性格適用那對乙也該當如是,否則,這套理論就不是可信的,人為什麼要相信一個不可靠的東西?
第二,如果「別人」是「可輕易相信的」,那這個「別人」所指涉的一定不會只有一個人、一個教派,除非能夠確定,所有的別人的理論都是歸一的,否則,我們為什麼要相信這些形形總總各不相同擁有彼此矛盾理論的他人?
我們願意原諒青少年的愚蠢是因為她們不具備足夠的經驗來詮釋自己,然而,對於成年人來講,如果能夠承認自己其實還不具夠足夠經驗時,應當是謙卑的不輕易斷言,斷言「我(或是他)『就是』這般那般。」才是。然而她們篤定的斷言,在我看來,是對「自己」(或是她人)的輕蔑,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隨便地」就斷言,自己(他)就是如此。而這樣的輕蔑,隱隱含著一種意味,那就是,這些「謎」被輕易的解開了,自我的哲學工程已經結束了。這種意味是不是像個無知的孩童,認為自己解答了萬物窮盡之理了呢?那麼這樣的成年人,怎麼能不叫我嗤之以鼻、難以言談、不與為伍呢?能夠壓抑住這番不耐的,是以倫理學的觀點出發來作的選擇。但是,如果我們範圍縮小到僅僅只討論形上的話,這些人的討論是沒有價值可言的。
01/08/2009 Mil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