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來,《臥虎藏龍》最終,李安讓玉嬌龍縱身跳下武當山而死,仍是逃避的意味較多。但卻是典型的中國式解答。整部電影講的是脫離禮教束縛的過程,但是一但遭逢不可抗力的變故,主人公便只能逃遁到玄虛世界。武當山、小虎的願望、以及最後飛天於縹緲雲霧中的影像處理都是例證。而這玄虛卻又不是很堅固的形上思想,反而只是語焉不詳的訴諸消極,甚至容易遭致作者取巧的批判。好像玉嬌龍雖死猶生成仙去似的,其實她對不起了劇中所有的人,然後一死了之罷了。

俞秀蓮因為他而失去至愛李慕白,但不殺玉嬌龍復仇,只說:「不論妳對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的對待自己」。但顯然她以死來逃避一切。

俞秀蓮的塑造最為完整,她信守對孟思昭的婚約而壓抑對李慕白的情感,可以說她沒有勇氣,沒有自由,甚至不忠於自我(的情感),但至少她最後選擇信守禮教,服膺禮教。但是她的信念卻也並非始終如一,正好是玉嬌龍盜劍一事最終讓李慕白與她的情感坦白化,但是導演的選擇是:讓李慕白因保護玉嬌龍而被碧眼狐狸毒針所殺,讓這場才正要萌芽的愛情被消滅,換言之,導演的保守思想讓俞秀蓮打回禮教之中:她仍被孟思昭的婚約所束縛,不得追求所愛,不得自由。

李慕白武功最強,最可自由,掙脫禮教,但導演卻說他放棄得道以求人間情愛,廣義說來包含了與玉嬌龍的曖昧情感,這是導演不明說卻可觀察到的刻意安排。而這份情感,同時參雜了復仇之恨,最終讓他死於毒針之下──只要有情有愛,就非得悲劇收場。

俞秀蓮與李慕白兩個似要自由的人,下場最慘,導演不敢衝破禮教的意識形態,造就了兩個悲劇性人物。

玉嬌龍是全片精神人物,牽動所有角色的糾葛。但是導演也只讓她當了一半悲劇英雄,典型中國思維總不能把人/英雄的地位升高而能超越,展現出對抗命運/禮教的象徵原型,於是,玉嬌龍整場叛逆也只成了一場掙脫禮教束縛而橫衝直撞的胡亂冒險,稍稍能具體言之的,就是象徵武力/權力/自由的青冥寶劍了,有它就有一切,沒它就一無所有,故事讓許多觀眾不解幹麻她那麼執著那把寶劍,是因為導演不明說那把寶劍給嬌龍武力,有武力才有冒險的本錢,只是,空有武力而沒有思想,那份自由便只是漫無目的的暴風雨罷了。

導演不讓英雄超越,不讓玉嬌龍得到自己的信念,於是寶劍最後還是物歸原主,毀了一切的嬌龍,什麼解答也沒衝撞出。所以,「臥虎藏龍」整部片子的內涵,都反映了作者李安的典型中國文人的保守意識。那麼這個作品的侷限,也就只到這裡,不能再上去了。

Ps:
將近十年的電影,突然的生出了對它的批判,也是自己思想的進化吧。當時不明就理,只被其所悲,如今知道了,因為都是同樣文化背景,所以能悲其所悲。另外也似乎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國大陸對這電影反應相對平淡,因為批判性較強悍的眼光,不能忍受這種「傳統」式的的曖昧不明,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取巧吧。

07/21/2011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