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喀拉凡寺(荳蔻寺)最特別的是主塔內牆的紅磚浮雕


十三


告別了羅洛斯遺址之後,吳哥建築的匠師們開始嘗試用砂岩來作為建築的素材
,雖然這個時候他們對於砂岩的雕刻技巧還不熟練,但是也許他們已經發現用
紅磚建築,搭配灰泥來雕塑,這樣的組合雖然發展到很成熟的境界,可是灰泥
很容易脫落,使的門楣上的雕刻,以及牆壁上的神龕不敵時間的考驗,風化剝
落,露出紅磚赤裸的表面。


相比之下,砂石的雕刻就容易多了,匠師可以先把石頭全部堆好,再直接在石
頭上刻上圖案。不必先用灰泥塑成一塊嵌版再糊到紅磚表面上,或者是把外牆
修飾用的灰泥等都上好之後,再開始就其中可以發揮的地方雕刻。而且也比紅
磚要容易保存。這大約可以用西元十世紀作一個分界點,而喀拉凡寺大約就是
在這個臨界點時期。


這個時候,Yasovarman I已經將國都遷到今天的Angkor附近,並且完成了巴肯
寺為首的幾座寺廟,並且開始建造東湖。在Yasovarman I之後先後登基的是他
的兩個兒子Harshavarman I以及Isanavarman Ⅱ,,喀拉凡寺大約是在這個時
期由當時的貴族們建立的,用以祭拜毗濕奴神。


喀拉凡寺的五座塔位於同一個軸線上,這是吳哥建築群中特殊的地方。五個塔
位於同一個基座之上,面向正東方,原本應該還有瞿布羅和藏經閣。這五個塔
,如今只有中間的主塔有完整的上層結構,其他的則不完全。在建造塔體時,
並沒有使用灰泥,而是用一種植物調成的接著劑。今天看到的喀拉凡寺在一九
六零年代整修過,當時加進了一些磚塊替換掉破碎的磚塊,上面有標示「CA」
,「Conservation Angkor」之意。


喀拉凡最特別的是高棉建築中唯一僅存的紅磚浮雕。


之後的建築,砂岩躍升為主流,紅磚就漸漸被取代了。因此喀拉凡可說是紅磚
流派之最後,可能也是顛峰。接著就由砂岩接手,把吳哥建築藝術繼續推向另
一個高峰。


不過,這裡的紅磚浮雕位於主塔以及主塔北邊的塔的內壁,可能是匠師估計讓
其暴露在外的話,風吹雨打會使其迅速磨損毀壞。而其他的塔內沒有浮雕,猜
測是這個寺廟尚未完成,工程中斷的原因是什麼?後人也只能胡亂猜想了。



正殿外之石獅


正殿外放置石獅鎮守,這樣的建置是源自於印度,原本是放置在陵墓之外作為
鎮守門戶之神獸,大約在東漢時,經由中亞傳到中國。對中國而言,獅子是外
來的陌生動物,因此中國的石獅造型就很多變了。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吳哥,
寺廟之外也承襲了放置石獅的風格。


可惜不過這次沒有把吳哥的廟宇的石獅照的很齊,否則的話可以來跟台灣廟宇
的石獅比較比較。


中央主塔進去之後,左手邊、正面、以及右手邊的牆有三座浮雕。在之前的
度教筆記 3
中有提到,《梨俱吠陀》到《梵書》這個時期,婆羅門教配合著種
性制度形成,到了《奧義書》以後,各種哲學思辯百家爭鳴之後,婆羅門教逐
漸式微,直到七世紀左右,融合了民間信仰以及部分抽象的理論淡化之後,婆
羅門教重新興起,也就是今日的印度教。這個時期的神話,就是以《往世書》
為主流,當中最明顯看到的是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的地位之確立。《
往世書》是一個集合名詞,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薄迦梵往世書》
(Bhagavata Purana),其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在描述毗濕奴的十個在人世間的
化身的故事。其中第八個化身黑天(Krishna)的故事經常單獨流傳。黑天在某
些教派也被視作最高神崇拜。



主塔進去之後,左手邊的浮雕敘述的就是毗濕奴的第五個化身Vamana,侏儒瓦
摩那的故事:


這是在Treta Yuga(三分時代)(註一)發生的故事,當時,一個叫做Kerala
的城邦是由一個國王,Mahabali (或者稱為巴里Bali)所統治。Bali是一個
Daitya,他是Prahlad的孫子,而Prahlad是Hiranyakashipu的兒子。(註二)


Kerala在bali統治之下成為一個繁榮和平的國家,沒有種性之間的歧視,沒有
貧窮與悲傷,也沒有強盜、偷竊,人民在勤政愛民、慈悲為懷的Bali統治下過
著快樂的生活。


Kerala的繁榮以及巴里王勢力的擴張引起了以因陀羅Indra為首的眾神的不安,
他們害怕巴里王將會擴張他的土地,連天界也將被他占領;他們擔心Bali王的
地位將會凌駕在他們之上,人民將只知崇拜他而不再崇拜眾神。於是眾神之母
阿底提(Aditi)就代表眾神向毗濕奴求助。


毗濕奴便化身成一個侏儒婆羅門瓦摩那(Vamana)。瓦摩那知道巴里王是個非
常慷慨的人,只要有人求助於他,他一定會幫忙。他於是求助巴里王能賜與他
土地,巴里王說,不論要多少土地,他都可以給瓦摩那。瓦摩那回答:「我只
要求三步以內的土地就可以了。」巴里王認為這是很小的要求,就答應了瓦摩
那。


這時,瓦摩那就變成了可以橫跨整個宇宙的巨人,當他走第一步時,整個地界
就這麼被他跨了過去;他踏出第二步,所有的天堂,整個天界也被他跨越了過
去,這時候他問巴里王,第三步他還能踏到哪裡去?


這時巴里王明白,瓦摩那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婆羅門,他的第三步可以輕易的摧
毀整個地球,爲了遵守他的諾言,他朝瓦摩那彎下腰低下頭說:「第三步就踏
在我的頭上吧!」瓦摩那把他的腳踏在巴里王的頭上,並且一腳把巴里踩到名
為patala的地獄去。


毗濕奴對於巴里王的犧牲非常感動,因此決定給予他一個願望。此時,巴里王
的父親Prahlad對毗濕奴說,感謝他奪走了巴里的財富,因為財富將會使他腐化
。毗濕奴回答他:「像巴里這麼偉大的靈魂,再多的財富也無法讓他腐化的。
」毗濕奴告訴巴里,下一個Manavantara(註一)時,他的地位將取代此時的因
陀羅。同時,因為巴里王掛念著他的人民,因此他向毗濕奴要求,希望每一年
能夠回到Kerala看看他的人民是否仍然快樂。毗濕奴答應了他。


於是今天的Kerala還存有Onam節的傳統,這一天,是他們偉大的君主Mahabali
回來造訪他們的日子。


這個神話故事可能反映了一段歷史,即原本統治著Kerala的達羅毗荼(Dravida)
人被外來的印度亞利安人征服的史實。關於這個故事有不同觀點之版本,我從
導遊那裡聽到的故事有著一樣的情節但是角色性格完全不同。


那個版本是說,身為阿修羅的巴里盡力的讚頌眾神以討好他們,同時卻不斷的
擴張他的勢力與領土,也許他本身的確善於統治,但是到後來,他便自大的告
訴人民:「我是如此的偉大,你們再也不要崇拜眾神了,你們只需要向我膜拜
就可以了。」於是激怒了眾神,眾神於是請毗濕奴幫忙,毗濕奴於是化身侏儒
瓦摩那去向自大的巴里王冀求土地,自大的巴里王說:「你儘管說吧,你要多
少土地我都可以給你。」於是瓦摩那變成了巨人,第一步、第二步就跨越了地
界與天界,自大的巴里王這時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毗濕奴面前根本就是微不足
道的。眼看著毗濕奴的第三步要踏上陰界了,這下子整個宇宙將沒有他的容身
之處,但是仁慈的毗濕奴網開一面,第三步沒有踏下去,於是,巴里就到他剩
下唯一能去的陰間去居住。但是因為巴里王對人民的德政是被承認的,因此准
許他每年回來造訪他的人民一次。這個故事說明了毗濕奴的偉大和教導我們,
做事情要替人留一個退路。(最後這個可能是導遊自己的心得吧)


兩種不同觀點的故事,反而更貼近了歷史的面貌。


註一:印度特有的時間觀。印度的曆法,一年是360天。

人的一年為天神的一日一夜。
天神的四千八百年:圓滿時代(Sat Yuga)
天神的三千六百年:三分時代(Treta Yuga)
天神的兩千四百年:兩分時代(Dwapar Yuga)
天神的一千兩百年:爭鬥時代(Kali Yuga)
這四個時代稱為一個Caturyuga,或者稱為Mahayuga
71個Caturyuga加上6個Caturyuga等於一個Kalpa(劫)
一個Kalpa的終結時,濕婆神將會毀滅整個世界
兩個Kapla等於梵天的一晝夜,這天結束之後,最高存在「梵」於是從沉睡中甦
醒,重新創造世界。整個宇宙就這樣不斷的輪迴不止。


註二:梵天創造宇宙之後,先後生了八個子女,老大為Marichi,他生了聖哲
Kashyapa,Kashyapa是一切的神靈、阿修羅、蛇族、人類等等的始祖。


梵天從他的右腳大拇指生出第八個兒子Daksha,Daksha有一大堆的女兒嫁給
Kashyapa,他們的兒女則繁衍成各個部族。其中,Daksha的大女兒叫做Diti,
她所生的兒子們是稱為Daityas的巨人族;三女兒叫做Aditi,她生的兒子們稱
為Adityas,Adityas包括的神明,從《梨俱吠陀》的八個演變到《往世書》之
印度教時期的十二個,其角色也變成為太陽神之集合。當中包括了因陀羅Indra
,海神、律法神弗羅納Varuna以及太陽神蘇里耶Surya。


阿修羅(Asura)是一個很特殊的族群。在吠陀時代,他們也是神明的一支,
但是演變到後來,卻慢慢的和惡魔畫上等號。一開始的Varuna、Mitra的地位非
常崇高,在後來的分類上卻也是劃分為阿修羅。


一開始的《梨俱吠陀》中記載的諸神們可分為兩個互相對抗的族群,前文提到
的Adityas們和Daityas們彼此對抗,Daityas們因為忌妒那些被視為正義化身的
Adityas兄弟們而成為眾神之敵。演變到後來,《往世書》中把那些善類的神以
Deva(提婆)稱之,以因陀羅為首,而那些眾神之敵,就以Asura(阿修羅)稱
呼之。


Hiranyakashipa和Hiranyaksha是Daityas,也就是Diti和Kashyapa的兒子,
Hiranyakashipa的兒子則是Prahlad。他們都是Daityas的領袖,後來的印度教
神話裡也有把他們歸類做阿修羅的。


關於他們的神話是這樣的:Diti非常的想要兒子,於是他就向 Kashyapa請求,
Kashyapa答應了她,但是請Diti等一個小時,因為這個時候是濕婆神靈活動的
期間,他不希望對濕婆神不敬。但是Diti被愛慾沖昏頭了而幾乎無法等待,她
用Kashyapa的衣服抓住了他,這是一件被認為無禮的舉動(?)。由於Diti的
心已經不純潔了,因此她將得到兩個不被祝福的兒子,他們將與眾神為敵,
Diti此時感到非常抱歉,Kashyapa安慰她說:「沒有關係,他們將會被毗施奴
大神殺死,並在死前得到毗濕奴的祝福。而妳的其中一個孫子,將成為虔誠而
尊貴的毗濕奴的信徒。」於是,Diti的兩個兒子Hiranyakashipa和Hiranyaksha
就誕生了。而那位虔誠的毗濕奴信徒就是Hiranyakashipa的兒子Prahlad。


而Hiranyakashipa和Hiranyaksha以及Prahlad三人,會出現在毗濕奴的第三個
化身Varaha以及第四個化身Narasimha的神話故事之中。因此《薄迦梵往世書》
(Bhagavata Purana)裡,毗濕奴第三、第四、第五個化身的故事是同一系列
的。



正面的浮雕,意義不明。後方有許多的小人雕像。似乎是天界、地界、以及地
獄三界。



右手邊的浮雕可以看到毗濕奴坐在Garuna(迦樓羅)之上。迦樓羅是毗濕奴神
的坐騎,關於迦樓羅,類似的崇拜在各個古文明都有出現,如中國的鳳凰。


Garuna的故事也很精采。


前面註解有提到梵天的大兒子Marichi生了聖哲Kashyapa,梵天的第八個兒子是
Daksha,Daksha的許多女兒都嫁給Kashyapa,然後生了許多兒子,繁衍成各個
不同的部族。


其中有一個女兒叫做Kadru,她就是蛇族(Nagas)之母;另一個女兒叫做Vinata
,她所生的兒子們則是稱為Suparnas的族群。Kadru以及Vinata,nagas以及
suparnas之間是世仇。Suparnas的首領就是Garuda。


有一天,Kadru和Vinata兩個人打賭,他們選擇一個顏色,賭看看誰知道
Uchchaisravas的顏色。Uchchaisravas是乳海翻騰時出現的神獸,是一匹有七
個頭的飛馬,後來被Bali據為己有。結果Vinata賭輸了,依照諾言,她必須成
為nagas的奴隸,被囚禁在nagas居住的地獄-Patala。


Garuna聽到之後,就去要求蛇族們釋放他的母親,nagas和他達成協議,只要他
拿那個乳海翻騰出現的不死甘露(amrita)來,就可以釋放他的母親。於是
Garuna馬上動身到天界去。但是要得到不死甘露,必須要通過三個考驗:他先
碰到了由巨風瘋狂吹襲整個天界的烈焰,於是Garuna喝下了好幾條河流的河水
,一口氣吐出來,澆熄了這些烈焰;第二個遇到的是一個高速轉動的轉輪,邊
框輪幅的地方有著銳利的尖釘,這時候,Garuda把自己的身體縮個非常的小,
一口氣飛梭過了轉輪;最後,Garuda必須面對兩條負責守護甘露的巨蛇,Garuda
拍動他的翅膀揚起了漫天塵土,趁巨蛇們眼睛看不到東西時,Garuda用他的巨
喙把巨蛇的身體啄成了碎片。


當Garuda拿到了不死甘露,從天界飛往地獄時,因陀羅追了出來,他打出巨雷
閃電想要阻止Garuda,這時,Garuda展現了過人的勇氣與決心,毫髮無傷的殺
出重圍。而其他的眾神們,自然也不是Garuda的對手。


這時候,毗濕奴出現了,和Garuda展開激戰,打了許久都無法分出勝負,這時
毗濕奴就和迦樓羅達成協議,只要Garuda願意成為他的坐騎,他就願意把不死
甘露交給他。於是Garuda就繼續帶著不死甘露回到Patala,救出了他的母親。


對於迦樓羅的過人勇氣與決心,因陀羅感到非常敬佩,於是因陀羅也和Garuda
約定,如果Garuda救出他的母親之後,能把不死甘露歸還的話,他可以實現
Garuda的一個願望。Gauda表示,他和nagas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希望成為nagas
的天敵,每天以nagas為食。從此以後,金翅鳥迦樓羅成為了保護人類免受蛇害
的神靈而受人膜拜。


當他的母親被釋放之後,他把不死甘露放在俱舍草上,當群蛇們爭先恐後的要
搶著去喝的時候,迦樓羅說必須要先行沐浴、洗淨身體、誠心祈禱之後再喝才
合乎禮儀。而當眾神們去沐浴的時候,因陀羅就衝進來把不死甘露奪走了。當
群蛇回來,發現不死甘露不見了,覺得非常生氣,但是他們又想:「說不定俱
舍草上還有一點點剩下的吧?」於是就撲過去搶著舔俱舍草,群蛇們於是吃到
了一點點不死甘露,從此以後,蛇的生命力就變的更強,每蛻皮一次,他們就
又成長了一次。可是,因為俱舍草葉太鋒利了,群蛇搶著舔食,舌頭都被割成
了兩半。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蛇,舌頭都是分叉的。


(待續)


11/09/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