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變身塔塔頂往下俯瞰,可以看到外牆之外還有一圈護城河。


十四、


把國都遷到吳哥,並且建立巴肯寺的Yasovarman I, 他的登基可能是經過一場
激烈的王位爭奪戰,在已經遷都的情況下,他仍在原本的國都Hariharalaya(
羅洛斯遺址)處建造祭拜他的上一位帝王Indravarman I 的林迦,然後繼續建
造羅洛斯地區的人工湖,以及位於人工湖中央的洛雷寺。同時,他也開始建造
東池蓄水。


他的兩位兒子Harshavarman I以及Isanavarman Ⅱ先後繼承王位,在
Isanavarman Ⅱ死時,突然的整個國家的首都遷移到位於吳哥東北一百公里之
遠的Koh Ker。這段期間的歷史模糊不清,因此無法知道細節,只知道後來由
Jayavarman Ⅳ繼承王位,後來繼承王位的是Harshavarman Ⅱ,之後可能是被
Rajendravarman所篡─當初擁載他登基的Bhavapura國國王。


Rajendravarman登基之後的重大措施就是把國都遷回吳哥。只是這時的首都的
位置和之前Yasovarman I落腳的地方略有不同,而是在巴肯寺的東邊、以及東
池(East baray)的南側。


這時候,他建立了變身塔以及位於東池中央的島寺,東美蓬。這兩個建築因為
年代相近,因此乍看之下幾乎分不出來。


在第十三篇有提到,建築的材料由紅磚進展到砂岩,大約可以用西元十世紀作
一個分界點,這段時期的寺廟可以看到的是砂岩和紅磚、紅砂混用,石塔、磚
塔同時存在。從巴孔寺一直到塔高寺,可以看到寺廟當中使用砂岩慢慢的成為
主塔的素材。變身塔以及東美蓬都是處在這個過度期所建造的寺廟。


除了使用的素材之外,在雕刻上,圖案越來越精細複雜、出場的神明也越來越
多。在格局上,可以看到正在摸索一個固定的標準建築格式,雖然基本上是廟
山之格局,但是這兩個寺廟可以看到藏經閣的位置、面向的方位;圍繞在主塔
四周的塔的位置、數目、和放置在第幾層;從面朝東方之正門進入的引道之漸
漸形成;以及由Hall特化出來的Gallery,長度慢慢變長,最終演變成一連續性
的迴廊。



東美蓬的西南角,如今只存幾塊柱子石頭的Gallery,這時候的Gallery通常是
簡單的兩面牆組成,其中一面牆會開窗,使用基數個窗欞。(中國寺廟也是用
基數個,基數為陽數),屋頂做成拱頂。演變到後來會越來越複雜,在之後的
遊記會提到。


值得一提的是,東美蓬的西南角,有一個保存最良好的大象石像,就位在照片
的左上角,可惜這次我功課做的不足,只好留待下次再細細觀賞它。



另一側的gallery遺蹟。

窗櫺,台灣寺廟的窗櫺會做成竹節的形狀,取竹子高風亮節之意,吳哥建築的
窗櫺,也有點像竹節……

吳哥建築之典型元素:假門(blind door)、門楣雕刻(lintel)、以及colontte
(不知道怎麼翻譯,就是門兩邊八角形的柱子)門楣上的雕像是毗濕奴的第四
個化身,半人半獅的Narasimha。


在紅磚上可以看到一個個的小洞,原本這些小洞是會鋪上灰泥修飾的,隨著年
代久遠灰泥剝落,紅磚於是裸露了出來。只是我有點不明白爲什麼上面會有這
些分布均勻的小洞。



紅磚搭建石塔的方式,必須小心的計算放置的石磚的角度和個數,最後在頭頂
放置一塊石頭,之後繼續往上搭建。這種屋頂無法做高坐大,這意味著吳哥的
寺廟在功能上就不是讓一般大眾在此集會進行禮拜之用,因此室內空間沒有朝
大發展,否則這種搭蓋屋頂的方式就已經足夠。



東美蓬主塔往下俯瞰而去

東美蓬

變身塔,看起來幾乎和東美蓬一樣。


(待續)


11/12/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stein 的頭像
    milstein

    Milstein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