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哥建築中的門楣雕刻到了Banteay Srei(女王宮)時達到了巔峰


十五、


女王宮的原名來自於其所崇拜的林迦,「Tribhuvanamahesvara」,意思是三界
之君王,也就是其主祀的濕婆神。三界,應該是指印度世界觀中的天地空三界
,或者是天堂、人間、地獄三界。女王宮並非國家寺廟,而是由國王
Rajendravarman的幕僚Yajnavaraha所建,他也是下一個繼任的國王
Jayavarman Ⅴ的老師。


女王宮的位置在吳哥城東方二十公里左右,這是當時Rajendravarman賞賜給
Yajnavaraha的土地,位於暹粒河畔。


女王宮所用的建築材料,砂岩的比例更高了,大部分的塔以及其上的雕刻全都
是用砂岩所建造。它的門楣雕刻繼承普力科寺的傳統,而且臻於巔峰。所使用
的砂岩成分和之後吳哥城的其他寺廟所用的砂岩不同,似乎是鐵質占比較高的
比例,所以女王宮的顏色是赭紅色的。



中央由三座塔組成,正中央主奉濕婆神,位於高度不高的同一基座上


女王宮並不像其他的寺廟,有著高聳的塔以及陡峭的階梯,基本上建築都位於
平面上,門的高度也不高,因此門楣上以及山牆上的雕刻距離人非常的接近。
廟的最外圈已經找不到遺跡可以知道他的範圍了,由東方最外面一個瞿布羅大
約要走一百公尺的提道到第三重圍牆的瞿布羅,兩旁有長廊,等到進去第三重
圍牆的瞿布羅後,和第二重圍牆之間還有一圈的護城河,第二重和第三重牆非
常接近,兩牆之間有好幾個長廊,在往內進到第二重牆的瞿布羅後,左右兩側
各有一個藏經閣,在主塔前方則有一個稱為「Mandapa」的建築,中文有人翻
譯做舞蹈台。功能不明。


而女王宮最經典的就是他的繁複精美複雜的雕刻,可以看到從巴孔寺嘗試使用
砂岩以來,古代柬埔寨雕刻匠師們經過了將近一百年的經驗累積,終於發展出
成熟的技巧,得以在千年後的今天,如珍珠般綻放其玲瓏晶美,使人不得不留
戀。



西側第一道的瞿布羅其上的雕刻。門楣的部份繼承了比列科寺以來的傳統。坐
在中央的是海神Varuna(弗羅那,印度教筆記中有提到,Varuna是吠陀時期就
出現的神,到了往世書的印度教時代,地位降為西方守護神),他坐在Kala之
上,花環從Kala的嘴裡吐出向兩側延展,其下捲起左右對稱的的浪花,在最左
和最右則有弗羅那的坐騎Makara。



在過樑門楣之上的三角門楣的雕刻也是女王宮一大特點,這同樣也是自比列科
寺以來,經過一百年的發展而到達成熟的境界。這時,山牆上的雕刻不再是靜
態的神像,而有了豐富的故事情節,多取材自印度教神話。這大大豐富了欣賞
吳哥建築的趣味。在台灣的寺廟的廟牆上,也經常繪有取材自民間故事的畫作
,通常是宣揚忠孝節義精神,用以教化人心。


不過,古代中國的民間寺廟一直都具備鄉間鄰里之信仰中心的功能,因此彩繪
上的故事淺顯易懂,主要對象是一般農民。而吳哥的寺廟並非爲一般人民使用
,比較不具備親和力,草根性,因此女王宮出現的這些大量印度神話故事的雕
刻,以及較低矮的塔,和其他神殿相比,更顯的親切。或許也是因為女王宮之
建造本來就不是國家建立的官方寺廟吧。



兩張圖拿出來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門楣雕刻一百年間的進展。


(待續)


11/17/2006 Milste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stein 的頭像
    milstein

    Milstein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