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測與作文的怪現象──趙少康


大學「學測」公布了成績,照例是一家歡樂幾家愁,因為各大學拿出的名額大約是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的名額要留待七月一日「指考」後分發,所以絕大多數的考生,除了考學測,還要考指考,美其名是增加學生機會,其實是造成學生負擔,而且兩次考試的內容、方式都大不相同,不是準備一次就可以應付兩次考試,更是複雜。


考兩次受折磨兩次
除了給功課不好但有特殊才藝的極少數學生機會外,二月一日考的「學測」其實是為頂尖的學生辦的,你想要進頂尖大學的頂尖科系,你的PR值都要在九十八,甚至九十九以上,也就是說只有前百分之一或二考七十級以上的學生才能進得去,難怪頂尖大學一致認為,二月學測收到的學生比七月指考分發的學生學習成效好,這是廢話,因為你已經把前幾個百分點的好學生先吸收了,等到七月第二次考,就是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學生在拼,可是這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又不敢不考二月學測,總希望表現好一些,所以就要受兩次折磨。


弔詭的是,第一次的二月學測考的是高一高二課程,題目較淺易,第二次的七月指考考的是高中三年課程,考題難且高三課程常佔考題一半以上,結果是最好的五%學生只考較簡單的學測,剩下的九十五%學生還要考較難的指考,不是很奇怪嗎?


現在的高三學生辛苦,是因為一面準備考高一高二內容的學測,又要同時學習困難繁重的高三課程,往往學測也沒考好,高三功課也沒學好,兩頭落空,與教改多元入學的本意相差太遠。為了篩選出金字塔頂端的學生,要十幾萬考生陪考,就是學測的怪現象。


另外國文作文今年沒有人滿分,也引起討論,難道是今年考生作文比較差?當然不是,可見國文作文沒有客觀的標準,不考作文,學生被批評為詞不達意,考了作文,公平性一直無法解決,不管大考中心如何在制度上設計,改作文的人當然有主觀看法,而且寬嚴不一,分數落差很大,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告訴我,他們班級今年考學測被打散分在兩個考場教室考,在這一班的考生一般作文是二十多分,在另班的同學大約在三十幾分,平均相差十分,就是兩個級距,一個孩子的一生可能就被這兩個不同的評分者改變了,我聽了大呼不可思議,但這又是最科學最實際的觀察統計,因為在同一班,誰的程度如何,彼此都很清楚,怎麼可能兩個平常作文差不多的同學,學測作文會差十分?大考中心實在應嚴加追蹤、統計考評,而不是考過就算了,年復一年。


作文分數比重太高
既然作文的評分如此主觀,作文分數就不宜佔比重太高,但現在學測的三篇作文佔五十八分,與非作文比重一樣,實在是太重了!


我想起自己慘痛經驗,自小國文成績不錯,中學時常投稿且皆中,考大學時作文佔三十分,自覺考得好極了,前面七十分自認都答對,作文也寫得順手,沒想到國文只考七十分,難道作文是零分?不但我高中老師不信,我大一的國文老師還曾問我:「你考大學國文分數很高吧?」當她聽說我只考了七十分,完全不敢相信,不相信又如何呢?

趙少康





我對這篇文章的感想:

最近學測放榜了,因為我自己對學測造成學生的壓力問題並不是很了解,因此這篇文章吸引我將它讀完。


這篇文章的前面分析的不錯,兩個考試:學測以及指考之所以造成學生的壓力的原因,而這樣的設計又造成了「為了篩選出金字塔頂端的學生,要十幾萬考生陪考」這樣的結果。


但是後面講到作文的部份就講的很爛!順著看下來會發現他自相矛盾!自己說作文是很主觀的評定,然後後面又很主觀的說「兩個平常作文差不多的同學,學測會相差十分?」


此外又扯到「我一個朋友」以及「自己的慘痛經驗」,……我想這兩個例子不能算是「最科學最實際的觀察統計」。


我認為,一個人想要說服他人,必須要以一套說服人的推論才行,這篇文章最大的敗筆就是不自覺的自相矛盾以及拿朋友孩子以及自己的經驗來當作論證,竟然還說「但這又是最科學最實際的觀察統計」。該段話用演譯以及歸納這兩個最常用的邏輯來看都說不通。


其實「評斷作文優劣是主觀的」這個命題算是公認沒有爭議的,要直接導出他的結論應該還算OK。


因而後面提出的方案便有合理性:因為作文太主觀,因此分數比重不宜太高。


只是有了前面自己傷害自己的論述,這篇文章的分數因此要扣不少分。從文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論述)能力,坦白講以前沒有真的看過趙少康寫的東西,這篇文章也是看完之後才發現最後的署名是他。因此我「主觀」的相信,他大學聯考的作文分數,應該是七十分沒錯。



02/29/2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