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貧民百萬富翁

一個出身貧窮環境的小孩子,最後得到真愛以及財富的故事。而這個過程都被一個單純的動機所驅動,愛;他上節目的目的不是為了錢,是為了讓心愛而失聯的愛人可以發現他;另一個對照組是他的哥哥,為了生存而沒有信念,甚至有些卑鄙,但在最後選擇成全弟弟,用生命去成全,亦可說他也成就了手足之愛。


讓我們將故事背景替換,假設這不是一個印度故事,故事主人翁不是成長在貧民窟,這個故事還會這麼動人嗎?這本質上老掉牙到不行的故事,經由背景的替換重新包裝,觀眾的好奇心因而轉移到遙遠的印度以及陌生的難以想像的貧苦環境,如果不是如此,胃口早已養大的觀眾們恐怕要對這天真無比的童話故事哈欠連連了吧。


即使不論印度風帶來的攝取觀眾注意力的效用,就電影表現來講,是不是出色的呢?畢竟,再怎麼老套的故事,只要導演呈現手法能別出心裁,或者風格獨具,一樣有其價值。但是貧民百萬富翁的導演丹尼鮑伊沒能展現他過去冷冽卻富詩意的影像風格,這多半是為了這部電影的調性而調整的,並不算是缺失,但卻是無甚特別。再者,故事的幾個轉折處很生硬,比如最後哥哥的成全,前面沒有足夠的鋪陳,使得最後哥哥犧牲生命的悲壯力道有點無力。


這部電影是很好看,但是檢視電影的每個要素,找不出特別突出的地方,而他之所以如此大受歡迎,仍然為是因為他抓住了最老套的要素:追求真愛,實現夢想,只是這個老套故事因為有了觀眾的印度想像,而變的好像與眾不同似的。而這層印度想像夠讓電影有十足的話題延燒性,如電影所呈現的印度貧民窟,甚至電影小男孩主角的確是住在貧民窟。


就電影製作的角度而言,擅用印度想像來包裝電影的手法可說非常優異,原著小說本就是道地印度故事,電影清一色都是印度演員、故事背景也都在印度,因而電影的觀點也是從印度觀點出發。片中出身貧民窟的小演員的表現優異,而且演這部電影本身也很難不讓人附會到電影劇情本身,成為讓人討論的話題。(電影大賣座,但他們仍住在貧民窟,生活困苦)。總之,貧民百萬富翁這部電影本身是平凡的,但是他抓住的題材是特別的,引發的話題是廣泛多層面的,我認為這是切入這部電影比較適合的觀點,而不在電影本身的藝術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stein 的頭像
    milstein

    Milstein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