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個小提琴的故事的靈感是來自Tchaikovsky在第四號交響曲的樂譜卷末寫著:
" 這就是命運!就是使我們幸福的希望不能實現的致命力量。它忌妒地看著我們
的美滿帶有缺陷、或為陰霾所籠罩,它像Damocless的劍一樣,老是掛在我們
的頭上,經常折磨著我們的精神。這是不可克服的!永不能致勝的! "
我其實只是想表達Tchaikovsky那種把情感壓抑到極致,然後有種
「瀕臨崩潰、激烈的情感、非得怎麼樣不可」的感覺。
我對那種激烈的感覺很有共鳴。
我認為第四號到第六號交響曲,就是那由「激烈之躁鬱」步向「悲傷的死亡」的過程。
----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本身感染力已經很強,因此我鍾愛(其實也是世所公認最佳詮釋)
Mravinsky指揮的版本。Mravinsky極度嚴格的要求情緒絕不可超過樂譜所記載的。
我其實比較相信19世紀末的指揮家指揮的曲子比現在都要濫情,只是Mravisky的
自我克制,一方面有種壓抑之情、另一方面則是表現了俄羅斯樂團一脈相承的嚴謹,
以及對作曲者的崇敬。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