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湖的炎熱午後 (下)


    後來我們便從內湖路三段彎進小巷,跟隨著路標的指示進入山路前往碧山
巖。當時已經是下午五點左右了,時候不早。不過這個時間倒也還算剛好,因
為接近中元節的關係,這個週日湧進了不少進廟參拜的人,我們上去,沿路則
有許多車正下來。當我們抵達時,人已經不多了,而且服務中心等等也陸續關
閉了。每年的農曆年,我和母親,以及姊會來這裡參拜,我們拜完碧山巖之後,
會再到山腰的太陽廟參拜,太陽廟主祀的對象是太陽星君,在台灣廟宇中比較
冷僻,但是建築本身並沒有特別之處。因此今天我和朋友沒有進去,只帶他進
去碧山巖晃了一晃。


    站在內湖路一帶,也就是基隆河平原的地方,往北邊看去,就可以看見盤
據在忠勇山上的碧山巖。現在因為有許多的高樓建起,所以能夠看見它的地方
縮減了許多。小孩子的世界觀小,加上風氣比較封閉,對於隨時抬頭一望就可
以看見的那座寺廟總覺得很好奇。小學五年級時,我曾經和朋友騎腳踏車上去,
累死了,而且騎到一半天就快黑了,只好放棄。



小時候騎到這裡。

 

    碧山「巖」,顧名其意就知道是建造於山洞之中,因為供奉的是開漳聖王,
因此也可以直接以開漳聖王廟稱之,不過台灣的開漳聖王廟那麼多座,還是講
碧山巖人家比較知道指的是內湖這一座。


    唐朝時,閩粵一帶仍為蠻荒地區,對當時居於少數在此屯墾開發的漢族人
而言,居住實屬不易,盜匪出沒,沿海又有海盜橫行,是當時內政上的一個問
題。因此朝廷命令陳元光之父陳政前往討伐賊軍平亂,而陳元光子繼父業,更
有過之,平亂後積極建設地區,使漳州地區逐漸開化,在閩地開發史上是非常
重要的人物。也因為他對地方的貢獻,當他過世之後,百姓感念其恩德於是立
祠祭拜,漸漸的神格化成為漳州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神格化之後,也漸漸的
被道教納入進去也成為道教的一個神明。


    移民台灣的漢民族許多來自閩越一帶,因此自然而然的也把閩粵故鄉的民
間信仰也帶了過來,開漳聖王自是其中之一。碧山巖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年,
最開始的傳說是一位姓黃的漳州人來此墾荒,隨身攜帶從家鄉廟宇求來的香火
以作保佑,當他經過忠勇山上一處小洞時,覺得嗡嗡之聲從中不斷發出,因此
認為這是一處適合祭拜開漳聖王的吉地,因此將香火懸掛於洞中膜拜後離去。


    許多寺廟都有類似的起源,經常都是從家鄉帶來的香火被放置在某處之後,
該處就慢慢演變成今日知名的廟宇。其實,對於胼手胼足來此墾荒的早住民而
言,離鄉背井,冒生命危險渡海而來,在此惡劣的環境下,家鄉神明的保佑對
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寄託,因此應該是先有了共同祭拜的神明之後,逐
漸發展成寺廟,後人才再以一些神話來為寺廟起源賦予傳奇色彩。我曾經聽說
寺廟起源其實很簡單。有可能只是某人走累了坐下來喝口水,拿護身符出來拜
一下請神明保佑,然後就忘記帶走了,許多人路過也看到,也跟著參拜,久而
久之,就變成所有經過的人都要參拜以求保祐的一個定點了。


    比方說,有人從艋舺那邊上岸後要來奮鬥了,就把香包掛在某棵樹上拜一下,
結果忘記把它帶走,那個地點在幾百年後,變成了萬華龍山寺。


    因此,廟宇的位置通常會位於交通要道,或者是移民聚居之地,其規模則和
當地開發的程度有關,越繁榮的,自然廟宇就會修的越大。因此,寺廟和移民
歷史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那麼,廟宇的位置通常應該是在交通要道,以及早住民聚居之地才對,廟宇
的規模則會隨著當地的發展而日益擴大,那碧山巖怎麼會蓋在山上呢?碧山巖
網頁上說到:


    「值至清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碧山尖頂山下一帶,土匪猖獗,結
黨成群,聚眾劫舍,擄人勒索,蠻橫無比,民不聊生,某日黃昏,匪徒又在山
下聚集,計議行劫,忽見尖頂山頭金光萬道,鋒芒四射,戰鼓齊鳴,宛如萬馬
奔騰,匪眾聞見喪膽,斯時懸掛聖王香火之石塊巨響一生分裂為三,中塊乃聖
王化身,而兩邊石塊即為李、馬將軍﹝現在開基祖廟內奉祀之神石﹞仍立在原
地不動外,週圍散石一直滾落山下匪徒聚集處,使匪眾保命要緊,紛紛棄械,
鼠竄而逃,自此以後再也未見土匪在此一帶為非作歹。事後附近黃、郭、林、
簡、鄭等五姓居民聞訊踴至膜拜虔誠祈求,果然神靈顯耀,病者得癒,物失復
得士、農、工、 商皆得順遂,救災救劫,降福民間。」


    不過,我聽說過比較實際的說法是,碧山巖反應了早期來內湖開發的移民們
的先來後到順序,先來的是泉州人,漳州人比較晚來,發生了爭執,為了地盤
利益,而發生械鬥,晚到而勢力較弱的漳州人就被趕到山上去了。因此碧山巖
一帶也因為漳州人的聚集發展而慢慢擴建,此外,在台灣移民發展史上,寺廟
也經常作為一民眾的公共空間,其功能包括了商討公共事務、公佈政令、居民
休閒交流、以及集結民眾,抄傢伙準備械鬥等等的......因此我猜想碧山巖應該也
為在此居住的漳州人提供了軍事上的功能,因為他居高臨下,對於山腳下的形
勢一目了然,


    碧山巖由於是建造在山上,因此格局和一般寺廟不大一樣。通常寺廟會從
最簡單的單殿式慢慢發展成為兩殿甚至三殿式,發展到三殿的話已經算是大型
寺廟。三殿就是前殿、正殿、後殿,左右則以護龍相連,前殿之前的空地就是
廟埕,廟埕之前就是山門,意即寺院的大門。前殿正門則稱為五門,意思就是
五個門的意思,中間三個門又叫做三川門,平常不會開,要到重要祭典,迎神
之類的大活動才會開。平常要拜拜就要走旁邊的小門。三川門內進去之後通常
會有一個地方放些祭品水果的桌子什麼的,因此這塊區域也會被叫做拜殿。前
殿和正殿之間的空間也會蠻大的,叫做天井,除了區隔兩殿之外,也為了增加
採光。為了節省空間,有的寺廟並無配置鐘鼓樓,即使有也大多移到兩側的護
龍之上。


    城市中的寺廟受限於街道的發展,所以經常會有點小變更,按照前面最完
整的寺廟格局,應該會變成回字形,但是實際上街道沒辦法讓你四邊都擴大,
所以有的寺廟變成往裡面發展而變的較深,或者是因為後來的都市計畫而在
導致結構上的破壞,如台北的行天宮的山門被蓋成一整面牆面對民權東路,
保安宮的廟埕被哈密街跨過去。新竹城隍廟跟基隆奠濟宮我印象有點模糊,
但是很清楚的是裡面格局蠻亂的。個人最喜歡也最有感情的是保安宮。


    碧山巖因為是蓋在山上,所以特別的是寺廟的發展是立體的,不像別人是往
四邊長,它是往上下長。廟宇就蓋在山上,正對著整個台北盆地,所以前方也
沒辦法有山門,而入口則在廟宇的斜外方一段階梯下,有牌樓跟石獅子歡迎著
大家。這塊地也是勉強弄出的可供停車的空間。其實更早的入口應該是在下圖
左方被樹蓋住的位置,現在還在,是只有步道可讓人爬上來的小山路。圖片中
看到的應該是後來另外開的門,讓汽車開上來這裡停。

 

 

碧山巖入口



    爬過一小段階梯之後,就進入寺內了,等於是從廟的旁邊進入的,進去之
前又是一個小牌樓。﹝我想這應該都不能算是山門﹞

 

進去之前還有一個小牌樓

 

 

進去直接就是天井 


    進去之後直接就到天井,這時候人變少蠻多的。可能是碧山巖實在空間不大
夠,所以擺放祭品的桌子就直接擺到了天井中間,也就是說拜殿的位置和天井
是重疊的,只是如此一來前殿到正殿之間就沒什麼隔開了,變的有些擁擠,但
是這也沒辦法。而且廟宇的空間不夠,萬一下雨的話更沒什麼躲雨的空間,因
此整個天井用屋頂蓋了起來,鋼骨結構和不知道材質的屋瓦,使的採光不自然,
並且抬頭完全無法看到正殿的建築,只看到醜陋的屋頂的骨架,個人覺得這是
失敗的地方。


    正殿兩側有迴廊可以拾級而上,通往後殿,後殿供奉的就是碧山巖最當初
的那個石頭。也是因為空間不夠,因此後殿跟正殿之間是沒有空地的,後殿
還比正殿高一層樓。


 
迴廊可以拾級而上到後殿


 
從後殿往前照的正殿屋頂



    前殿五門全開,不全開的話遊客一多瞬間會塞爆吧。因為大家都是要到廟埕
上俯瞰台北盆地的啊!從兩側的小門進入廟埕之前可以看到這個樓梯,底下就
是禪房,沒下去過,不過聽說可以申請住宿,進香團,或者是旅遊等等都可以
去申請。


 
下去是禪房




 

     贏了啊,這個view,不用再多說什麼了吧!座北朝南俯瞰整個台北盆地,可
以觀察基隆河的走勢,看南港汐止一帶的山﹝被不少房屋建案破壞了﹞,可以
及看看松山機場飛機起落,101大樓以及新光三越東西兩樓雙峙。這裡的景色
算是不錯的,照理講,夜景應該不錯才是,但其實不然,因為碧山巖自己有燈
,且是由下往上打燈,把廟宇打亮,所以在廟埕看夜景時,反而會被這些反向
的燈照的刺眼,週遭沒有什麼光害,最大的光害來自於看夜景的地點本身,這
是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要看夜景,最推薦的是貓空的樟山寺。


    不知不覺竟然可以扯這麼多,有種班門弄斧的感覺。因為時間有點短暫,
所以我沒有把屋頂上的剪黏、牆壁上的石雕、屋脊的木雕還是壁畫什麼的看的
很仔細,因此只就自己腦海裡關於寺廟的印象加上這次帶朋友去碧山巖的感覺
一直亂寫。由於覺得拿照相機照神明不大禮貌,所以就沒有照位於後殿的石洞,
以及神像。


    住在一個地方,就會產生感情,我是這樣子的一個人。現在住在新竹,久
了也就產生了不可分割的情感。我不喜歡那種喜歡抱怨自己居住環境的人,這
樣的人在新竹不少。其實只要細心去品味,任何一個地方總有他說不盡的故事。
內湖是我的故鄉,近年來改變的特別快,今後還會以這樣的速度變化好一陣子。
不過,老內湖的東西還是持續存在著的。雖然從碧山巖廟埕往下看去,基隆河
截彎取直,101平地拔起,荒煙漫草之處建起高樓,摩天輪開始運轉,然而,
從山下往山上看,碧山巖還是靜靜待在一樣的地方,和我的兒時記憶一樣,沒
什麼太大的改變。

 

    Milstein  2006/08/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stein 的頭像
    milstein

    Milstein

    milst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