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句話這麼形容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感染力強。」
這個形容非常的貼切。
關於V怪客這部電影,我並沒有看過原著,因此不知道原著的面貌,但是我對電
影的印象很深刻。儘管電影隱藏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暗喻、象徵,但是我的印象
最深的是電影片頭和片尾的音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
柴可夫斯基本人並不是很喜歡這首音樂,他自己認為,這只是一首應人邀請而寫
的應酬之作,不過,這首曲子卻受到了廣大的歡迎。在V怪客的開頭,V在全城播
放一八一二序曲,同時炸毀了大教堂,他在屋頂忘情的瘋狂的指揮,讓觀眾留下
了瘋狂革命家的第一印象。
一八一二序曲是柴可夫斯基應邀為了俄羅斯救世主大教堂落成典禮而寫的標題音
樂,整首曲子是用音樂描述了一八一二年俄羅斯人擊退拿破崙入侵的事蹟-意即
該教堂的建造緣由。因此在音樂由幾個簡單的旋律代表不同的象徵,來組合成一
個完整的故事:法國入侵、俄羅斯人擊退之,並回復了被戰火蹂躪的家園。
柴可夫斯基本人有註明使用大砲為音效之一,因此今天在幾個大型的節慶場合時
,便會真正用大砲來演奏,這些演奏的錄音,也經常作為音響發燒友的測試片。
而電影中不只是用大砲,而是用炸藥把整個建築都炸掉,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震撼
有達到感官亢奮的效用,而電影的最後,把整個倫敦國會炸掉一幕,是一八一二
序曲的第二次出現,而且比第一次更長、更激昂、影像上被炸掉的建築物更大、
爆破更兇猛,更重要的是,電影蓄積已久的革命的火燄、復仇的爆發、人物的矛
盾,此時都具像成了銀幕上的爆破,視覺上的絢爛,劇情的鋪陳,最終加上柴可
夫斯基本就感染力十足、訴諸情感的、情緒性的管弦樂技法完成的管弦樂,而使
V怪客的最後一幕令人血脈賁張,也讓更多人認識到了一八一二序曲。
07/24/2007 Milstein